北宋是书法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而苏轼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文章将苏轼的书法实践与书学观念放在北宋中晚期的书学环境中进行观察,由苏轼早年学书经历入手,探讨了他书法风格上所受到的影响,并对苏轼书学相关基础问题进行了梳理。本书对几篇流传深广,影响久远的苏轼论书文字着墨尤多,在讨论中力图还原其发言的语境,追索文字间的意旨所在,
本书在对西域浩瀚的古代书法遗存进行广泛搜集整理和深度鉴别遴择的基础上,选取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颇具有代表性的书法遗存,分别从书立背景、笔墨特点、风格特征、关联影响等方面展开归纳评析和引证论述,史论结合、图文并茂,力求溯其书立之源、述其笔墨之法、论其风格之别,尤着力纵横之引证对比、古今之评析摹临,充分展现其书法特征和艺术内涵
米芾生于北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卒于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等,祖籍太原,后迁湖北襄阳,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米芾一生爱奇石,知无为军时,州有奇石,具衣冠拜之,呼为石兄,世有米颠之称。其人天资高迈,是宋代有名的书画家和文物鉴赏家,与其子米友仁创米家山水的新画法。米芾书法
“华山庙碑”刊刻于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又称“华山碑”。属隶楷书法作品,原石已毁。书稿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精拓本,图版清晰,拓工精致且拓制时间早,后有名家校碑记及题跋。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华山庙碑”额篆“西岳华山庙碑”2行6字,碑文共20行,满行55字,书法上,其用笔方圆兼备,结体方整匀称,章法整肃庄
本书为小残卷斋藏善本碑帖楷书、行书名品18种汇集,所选作品多为历代楷书、行书名品,如晋王献之洛神赋十,北魏石门铭、龙门八品,唐姜遐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记、颜真卿争座位帖、黄庭坚水头镬铭等,另有北魏墓志四种(元飏夫妇墓志、冯邕妻元氏墓志、齐郡王妃常季繁墓志、司马景和妻孟敬训墓志),隋墓志五种(张通妻陶贵墓志、董美人墓志、
本书为开放教育教材,针对毛笔书写,涉及:篆书的字结构,隶书的字结构(18法),楷书的字结构(23法),行书的字结构(24法),草书的字结构(3原则)。
本书既包含写字基础法则又包含理论指导的书籍,共分为四章,分别为汉字书写方面的定义、研究笔画形态、研究笔画之间的连带和避让、研究结构和章法,全书共计800幅图,作者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每一位初学者从初级阶段就既知道一个汉字怎么写又知道怎样把这个字写好看。
本书根据书法中笔画结构规律及特点开发出“以绘入书”的教材教学体系,通过趣味闯关的模式,将枯燥的书法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汉字故事、童谣、古诗的加入,让少年儿童可以感受到知识背后的汉字文化,以文化反哺练字,以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及树立民族自信为宗旨,让少年儿童可以简单、高效、快乐地习得一手好字。本书分为五篇,分别是笔画篇、
本书从徐州勺圃书法馆馆藏中遴选出近120幅作品,其中对联12幅,条屏20套,中堂3幅,扇面10幅,册页2本,碑帖题跋4种,信札、诗稿近60页,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不乏“石碑之祖”《魏百峰山石碑》初拓本、《刘平国石刻》善本及《王居士砖塔铭》善本等精品,全面展示了张伯英先生各个时期的书法风格面貌。这本书的出版,必定会引
本书是周汝昌先生关于《兰亭序》帖版本研究文章的集结,显示了他在书学研究尤其王羲之书法研究方面所下的深功。数十年来周汝昌先生费尽心力搜集各种版本的《兰亭序》,十分可观,包括石印、影印、墨拓诸多今已稀见的遗迹,逐字逐画地仔细比较详勘,大致源流脉络、优劣得失,略已清楚在心;而且周先生还专心临写《兰亭序》,以至能够“背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