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元代书家盛熙明创作的书法绘画理论著作合集,其写作目的主要是供皇帝阅读,指导他们进行书画创作的。其中《法书考》分为八卷,对古代书家、书法作品、汉字产生与演变、执笔运笔、永字八法、偏旁部首、结字、风神、师法临摹及印章等问题作了系统的辑录。《图画考》分为七卷,共计五大目二十七个子目,对绘画的起源、演变、师传、笔法、气韵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隋朝时出任太常博士,入唐后授侍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欧阳询在隋朝时即为官,书法也很有影响力。进入唐朝后,其书法精益求精、人书俱老、炉火纯青。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合称楷书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善于书
本书稿是一部书法艺术文集,图文并茂。本书收录了周永基先生历年来创作的的代表书法作品,有工稳的楷书、隽永的隶书,共计50余幅。周永基先生早年浸淫于工艺美术设计,题写报头、景区牌匾等,被誉为“武汉招牌大王”。他的书法传统功底扎实,融入现代艺术元素,极富创新意识。书作多以摩窠和隶见长,行楷书得鲁公神韵,遒劲洒脱,隶书结体,取
《滕王阁序》是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素有“千古第一骈文”之名,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代表了中国骈文的最高成就。明代书画家文徵明当时很喜欢这篇文章,所以就把它抄录下来。历代抄录《滕王阁序》的书法家不在少数,其中写得最赋予神采的当属文徵明。文徵明的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严谨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之气势,却具晋唐书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本丛书通过精选中国古代书法史的名碑名帖,对每一件作品和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从作者、技法、师承、书法趣闻以及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等诸多方面立体解读,为书法入门读者提供基本的书法碑帖常识,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这些作品的精神内涵,领会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与魅力。丛书共分四卷,分为先秦两汉卷、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本书通过精选中国古代先秦两汉书法史的书迹、名碑,并排版有大量的彩色书法图片,并适当整版放置,让书的整体更加疏朗大方。对每一件作品和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从书体的历史、技法、师承、书法趣闻以及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等诸多方面立体解读,为书法入门读者提供基本的书法碑帖常识,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这些作品的
本书为作者多年研习飞白书字体,历时一年创作出飞白书《千字文》,运用隶书与行楷混搭书体,参考附录中尉迟敬德墓志盖的写法,将丝、断、顿、卷、连带、虚实、光线明暗、仰视俯视、如云如波等多种写法自然融为一体,力求达到新奇、典雅、饱满、灵动的艺术效果。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文徵明行书《千字文》全卷,绢本,尺寸:31厘米x284厘米,书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该卷用笔精到而萧散流畅,又不失草书之磅薄,是其传世中的优秀作品。本书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写就,不顾笔墨之工拙,字随书家之情绪起伏而变幻,纯是精神和平时功力的自然流露。通
该书以”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为底本,介绍了其中的楷书技法。关于书法技法,历代论述颇多,有的过于繁冗复杂,初学者往往不得要领,无所适从。这套“书法入门十八法”试图集前人经验之精华,从实际出发,化繁为简,强调可操作性,把书法基本技法概括为“十八法”。书法爱好者通过这十八法的学习训练,可以从各个侧面加深对笔法的了解,从而举一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