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作者多年来研究中德文化的各种尝试,如《唐诗在德国》,梳理近百年唐代诗歌在德国的翻译和传播;《库恩与中国古典小说》,探讨德国汉学家库恩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技巧;《黑塞与中国古代文化》,评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接受;《歌德与〈百美新咏〉》《歌德与木鱼书〈花笺记〉》,考察歌德中国诗的跨文化阐释及歌德
本书为现当代文学领域学术研究论文集,收录论文主要研究阿来文学创作、文学思想及一些相关作家作品。本书收录论文近30篇,从阿来作品与杜甫诗歌的纵向比较、地方性知识、博物学视角的生态考察等方面分析阿来的《西高地行记》《回首锦城一茫茫》《阿来讲杜甫成都诗》等作品,并将阿来与蒙古族作家敖德斯尔及其《金色兴安岭》《草原烽火》进行横
本书是一部由学术研讨会上收录而来的论文组成的文学理论论文集,收录诸多文学领域内专家学者们的学术论文,展现了他们在“地方路径”上的学术观点及其争鸣与碰撞,从而呈现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现代中国人开辟出一个全新的表达思想、情感、伦理乃至审美的文化空间的图景。所谓的“地方路径”,以“地方”为方法,以民族文化整体为目的,无论是作
本书全面探索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其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全书分为五大部分,细致分析了从20世纪80年代文学新潮的出现到21世纪网络文学的崛起,以及这些变化对阅读习惯和文学表达方式的影响。此外,书中还讨论了文学作品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传播,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和塑造了社会与个人身份。此书是
本书是一本学术专著。《读韩记疑》是清代学者王元启苦心研读《韩集》,仿朱子《考异》体例写成的一部韩集研究专著,目前所知的版本较多。本书为作者通过比勘各家图书馆所藏版本后,选用清嘉庆五年王尚珏刻本为底本,对全书文字进行的点校整理。本书在进一步体现这部古籍的版本学价值的基础上挖掘梳理韩学发展的文化脉络,探索古典文献编辑整理的
本书以中西诗学精神的对比与分析来探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作者详细考证了近现代文学史上多位诗人与诗评家的理论、著作与对中国新诗萌芽、发展的看法和不同程度的贡献,并为他们梳理出了详细清晰的理论路径,重申了这些诗评家对于中国新诗诞生、外国诗学理论引入后出现的中西文化互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事业的推动,并分别作出了
本书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南宋中期记体文,重点探讨了公共建筑记文、私人居所记文、山水题名与单篇山水游记、日记体游记等代表性的记体文:细致梳理其题材分类与文化内涵,探讨其写作背景与写作观念、呈现方式与文体新变,总结这一时期记体文的时代面貌与写作实绩;同时考察古文与文人日常生活的互动、南宋中期文人的生活史与心灵史,呈现当时文人
海外汉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对汉学史、海外汉学家以及古代文学作家的海外接受等方面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与当下关注点不同,本书聚焦于一种特定的文学现象,即古代文学中的文史互动,包括诗歌与历史的互读、历史与小说的互渗、历史与文化的互融等专题,涉及文史领域的重要体裁如咏史诗,经典作品如《三国演义》,重大事件
本教材为高等院校中国文学通识教育服务,以文学作品为本位,文学史与文学作品融为一体。在建构文学作品发展框架的基础上,突出文学经典的本体价值。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调动学习自主性与能动性,实现有机互动的教学新模式。努力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深入钻研、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辅助学生达到能力培养、知识积累、素质增进、
本书对“甲申文化热”现象进行了梳理,对“甲申”文学进行了多方面的诠释,围绕“甲申文学”作品进行论述,提出这股历史创作热潮形成了“甲申文化热”现象,并从文化角度、艺术审美角度、历史观点方面进行概括,认为这种现象是一种将作家文学转换为民间文艺的方式,亦是一种定位于“大众化”立场的以历史自审的文学创作方式。“甲申”创作热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