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六篇,内容包括:以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推动生态文明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引,不断拓宽生态富民路径、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成色、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导向,大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开拓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绘就全域共富大美新画卷。
本书从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关系入手,建立了一套具有平衡态意义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与技术体系;由国家、地区到丝路沿线,定量分析了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土地资源供给能力和食物消费水平;从人粮平衡到人地平衡,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承载密度到承载状态,系统揭示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土地资源承载力及其时序变化规律,并针对重点区域和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目的是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本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党的二十大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精神为指导,围绕生态文明建
本书以认知语法理论为基础,提出典型及物性的概念基础为经典事件模型,并以此为依据从事件特征、施事和受事三个维度构建及物性判断参数,探讨及物性偏离典型的方式、涉及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认知机制以及认知识解对及物性的调控作用,为及物性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揭示及物性的本质特征及其与客观世界和人类认知之间的关系。
本书在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借鉴了经济学、管理学的一些定量研究方法。首先,分析和界定了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公众参与的基本含义,对研究公众参与新时代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进行深入阐发。其次,探讨了我国环境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公众参与的阶段划分与博弈模式。再次,系统研究了我国环境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无序公众参与和有序公众参与问题
本书写作目的是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本书将这一历程划分为初步发展期、丰富发展期、深化发展期和系统完善期四个阶段,并从历史条件、基本内容、影响因素、建设成效、基本特征、实践价值等多方面分别对每一阶段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行分析阐释。最后总结概括揭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
《地球三极:脆弱环境下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以地球三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系统总结了地球三极地区未来气候、冰冻圈灾害、陆地水与生态、海域环境、三极SDG大数据平台、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大数据产品等方面的昀新研究进展,同时结合当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系统总结了地球三极对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存在的短板效应与重大挑战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环境工程及其相关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高等教育中,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教与学效果的检查和评定。本书是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学习的辅助。本书按照章进行划分,全书分为11章,即环境管理概述,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中国环境管理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和制度,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区域环境管理,
本书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为核心,针对黄河流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湿地萎缩等开展调查,识别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演变特征和驱动力;建立流域生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开展流域生态健康综合评估以及生态健康分区,提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策略。本书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华夏文明摇篮:黄河流域与中华民族崛起
在全球性水危机的情势下,流域国应采取包括生态补偿在内的多种方式来保护国际河流生态环境。但是,由于多重障碍的存在,国际河流生态补偿在实践中存在覆盖面窄、规模小等不足。要使生态补偿充分运用于国际河流,需要完善国际立法,确立生态受益方补偿原则;健全组织机构,在机构形式、组成及职能等方面进行变革;加强合作,明确各方在补偿中的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