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长文《论辛亥革命》、长篇回忆录《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辛亥革命大事记三部分组成。作为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作者以丰富的社会阅历翔实地回忆了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为读者展示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从而使本书的意义远远超出个人回忆录的范围,并且赢得了史学界的极大尊重。以史为鉴,不忘初心,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
“有洋无民”的“天津教案”、戊戌变法后没有另立新主的政治考量、“立宪派”与皇族内阁的极限拉扯,拖住“晚清新政”的是帝国主义还是封建体制?拒绝西方贸易、镇压觉醒民意、固守将倾帝国……面对大厦轰塌前晚清的绝望挣扎,本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清朝没落的真相。
本书是陈恭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时至今日,仍被公认为代表民国时代最高学术水准的中国近代史著作。陈恭禄先生博闻强记,潜心阅读中外史料,把近代中国置于世界史的视野里去观察。鉴于当时社会上流布的中国近代史书参差不齐,1926年陈先生萌生撰述近代国史的念头,历时8年成
基于对相关因素的分析,本书以日本各报社的新闻报道和评论以及日本出版业的战争版画为研究对象,探究在其影响下日本民众战争认知的形成,以此回答日本民众是在何种认知和情感下支持和参与明治政府发动的扩张战争。本书除了试图呈现日本对华精神侵略的关键因素及其逻辑结构以外,对史料收集、整理同样极为重视。本书尽可能平衡史料收集、整理和研
皖系倒台后,直系虽然执掌中枢,但因没有袁世凯、段祺瑞的资历和强势,北洋政坛愈发混乱。政治上,大总统一职经历了徐世昌、黎元洪、曹锟三任。外交上,列强与中国政府有多番不平等外交,中国走向以俄为师。军事上更是战乱不断:北方直皖两系与南方粤桂两系几乎分别同时开战,两次直奉战争,湘鄂两省大战,国民党内部孙中山和陈炯明兵戎相见,直
这是一套以回忆或纪念文章为主体的大型史料性历史文献图书。本书以20世纪初中国近代历史为背景,以辛亥革命前后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以全国政协编辑出版的部分辛亥革命文史资料、地方政协编辑及专家学者编写的一些辛亥革命文史资料、中国政协文史馆藏辛亥革命部分手稿等历史文献为依托,全方位、宽领域、多层级、多视角地描
中国文化自觉的当下,在跨文化及比较文学形象学视野下的中国形象研究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尤其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日本的中国形象研究也在逐步展开。在此基础上以较长时段的日本人游记为材料开展形象学研究成为可能。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间,进入清末的中国和进入幕末明治时代的日本关联日益密切。这
全书以百余万字的篇幅,生动地勾勒出自袁世凯朝鲜发迹,至张学良东北易帜,前后33年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历史,堪称中国版的《光荣与梦想》,甚至展现出更多迷人与激动人心的历史面貌。本书形象地刻画了一大批军阀与政客的历史群像,揭露大量鲜为人知的隐闻秘事,军头武夫里穿插着舞文弄墨的冷幽默,阴谋算计里隐藏着颠扑不破的人性,处处都是
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国家?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具有何种历史合理性与独特性?今后的中国国家能否继续维持既大且强的格局?本书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以上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本书是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全书主要围绕对现代中国形
《中国百年变革的思想视角》聚焦从清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百年历史,对这个变革、斗争不断的时间段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做出梳理和分析,作者提出一些不同于主流观点的看法,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全新的阐述。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以不同的篇幅,或详或略地关注到了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战争、戊戌变法,清末变革与立宪、民初政争、五四思想运动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