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晚清,由维新派人士康有为较早提出,一度成为流行话语。本书主要围绕近代以来“新中国”一词的深层内涵,考察“新中国”从名词到国家构想的历史过程,并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国人“新中国”构想的发展演变。本书从概念史和思想文化史的角度,对不同时期国人提出的“新中国”所体现的思想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历史分
本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为2021年修订版。本教材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党史、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2021年修订版教材贯彻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想
本书分山雨欲来唤起侨众反清起义创建民国讨逆护法整党治国和缅怀永恒七个部分,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全面展示了孙中山在近30年革命生涯中,为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号、百折不挠,广大华侨对其革命活动身体力行、多方支援的历史图景,同时也展示了不少爱国华侨生平资料及其与孙中山的关系。
本书是金冲及文丛之一种。 全书分为两部分。部分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对辛亥革命运动的发生、发展、胜利和失败的全过程做了系统的历史阐述。第二部分辛亥革命研究,精选自作者40余年来所写的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文章,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盟会人的政治方案、护国运动中的政治力量等各个专题进行考证。
本书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再现了辛亥革命这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从当权的载沣、袁世凯到主张改良的康有为、梁启超,再到践行革命的孙中山,持各种政见的历史人物一一涌现。全书充满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动人细节,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给人很强的现场感。作者不是简单地铺陈陈旧的史料,而是充分挖掘尚未被学界利用的新资料,采择众说,同时又
本书兼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历史课的特点,以《中国近代史纲要》为基础,以专题形式生动阐释近现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辛历程、伟大成就和重要经验,深刻回答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本书秉持客观与科学的态度进行探讨,从根本上提升了内容的学理性与说服力。
.本辑为民法典编纂专辑,收录的主要文章有: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曾参加我国、二、三次民法典起草的专家组成员金平,第七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江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梁慧星,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胜明,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王
《回望:近代一百年》全书共分为三编,编为回望百年,回顾了晚清政治改革中改良与变革的互相博弈;第二编为重建晚清历史细节,重新分析了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晚清新政、辛亥革命、民国的建立等历史事件;第三编为百年文化启蒙,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得失经验。
李菁历时多年,对中国现代历史上重要战争、民国风云人物等的当事人或他们的亲属、朋友、同事、学生等进行口述实录,或挖掘与爬梳湮没的资料……鲜活地呈现当年的人和事,生动地还原历史细节;读来令人感慨万千。无论是谁的人生,终如在沙盘上充分演绎后,一切归于沉寂!所写人和事都是读者相对熟悉的:1937年的
本书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个由30名退役德国军官和军士构成的团体,他们是在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来中国担任军事教官的。一方面是厘清他们的出身、脱离普鲁士军队的原因、适应中国生活的对策、结束中国工作之后的生活道路以及他们各自对中国的认识;另一方面讨论德国教官在中国的工作条件、中国雇主对其职员的要求和中国舆论对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