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上戏导演系成立六十年来,导演系教师和校友的戏剧文论28篇,集结成册,从理论和学术层面反映了导演系六十年来的成就。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创建于1962年。第一任系主任为话剧导演、戏剧教育家吴仞之。自建系以来,为国家和各省市专业剧团培养了大批话剧、歌剧、戏曲和电影电视导演人才。改革开放后,导演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学力
本书为上海沪剧院70周年纪念图书,内容包括沪剧流派介绍、主创漫谈、舞美制作、经典剧目剧照、演职人员简介等,把上海沪剧院在坎坷中不断奋进、守望中不断突破的70年,真真实实地告诉给新老观众,更告诉给年青人,并饱含着希望、信念、勇担使命,继往开来。上海沪剧院走过了风风雨雨的70年,多少故事,多少记忆,多少人,一一浮现。一代代
上海戏剧学院是文化和旅游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高等艺术院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为世界戏剧院校联盟、国际表演艺术高等院校联盟成员。本书是上海戏剧学院的资料性工具书和年刊,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了上海戏剧学院每年的基本情况及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本书记载内容的时间从2019年
戏剧家、秦腔改革的先驱——封至模先生,多才多艺,为秦腔、京剧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国内公开出版封至模先生文集,本书尚属首次。 这部填补空白之作,精选封先生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戏剧著述,并分类编次,集中反映了封先生一生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对戏剧事业的重要贡献。文选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大都散见于旧报刊和旧书籍,为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音乐空间、钢琴撷海、戏剧影视、舞蹈视界、教育探索、鄂南文化、新作推荐。具体内容包括:中国红色音乐文化的发展流变;武汉城市音乐文化建设中的三条文脉;“浪漫的游者”戈特沙尔克之南美时期《嘲笑》作品浅析等。
本书以戏曲为本位,将“明清戏曲图像”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结合戏曲史和美术史,既从历时性角度探讨明清戏曲图像本身发展演化的进程、脉络、特征及其文化生态,也将图像作为史料解决戏曲史上的具体问题,从总体上揭示其对中国戏曲史的意义。
本书在对戏曲现代化研究问题上,突破了戏曲本体现代化研究的惯常思维,在关注戏曲本体现代化的同时,广泛运用艺术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研究方法,将视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全书分八章,从戏曲的生存环境空间切入讨论了戏曲现代化展开与都市的必然性,再详细论证了武汉地区晚清民国戏曲的管理系统、行业组织、戏班建设、演员社会形
淮剧发源于苏北江淮地区,诞生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1906年淮剧传入上海,浸润在海派文化的环境中,成为海派文化的一员,是上海市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静安区档案馆保存了大量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淮剧档案。为进一步普及淮剧文化,讲好静安淮剧故事,静安区档案馆与静安淮剧周筱芳艺术流派促进中心联合编著《淮剧在静安的鎏金岁
本书从商业出版文化的视角考察晚明至清中叶书坊出版的戏曲的类型、数量、地域分布和特征变化,以及戏曲板片的转移与变更情况,探索书坊主和编辑的角色作用,涉及商业书坊在曲本印售过程中的经营策略、广告宣传、盗版与作伪等,也对商业出版过程中戏曲版画创作的风格流变与影响等内容加以讨论。
本书是由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和上海越剧院共同编选的专题论文集,作为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丛书的一种,具有文献的作用。本书由“主题发言”“越剧改革”“越剧艺术”“越剧文化”和“圆桌对谈”五部分组成,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本次研讨会所收论文与会议发言的主要内容,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在越剧改革和袁雪芬越剧艺术贡献的研究方面的新视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