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史叙录》仅系笔者在中国戏剧史长编的基础上,编辑明清、近代学者有关“戏剧观”的记录评述。《中国戏剧史叙录》笔者据有关戏剧史的阐述分析中,对有关书目作的整理记录,系为“资料录编”。如,关于宋代记录“杂剧”和有关表演体系的著作,笔者编辑整理分类阐述以存。另,对有关戏剧史的论文,笔者也作有选择地记录,提供学习戏剧史者
中国话剧诸多现象和问题不是单纯从“戏剧内部”就能解释清楚,还要从“戏剧外部”来观察和阐释。《戏剧内外:中国话剧的接受研究》着力构建戏剧内-外互动研究的新范式,从审美研究范式转型为文化研究范式,以实现对中国话剧史综合、多元和系统地研究。在全书体例和论述框架上,《戏剧内外:中国话剧的接受研究》希望做到“‘自上而下’的戏剧学
本书是一本结合作者戏曲表演、教学、导演实践经验编写的戏曲导演基础教程。全书主要分为理论、实践、知识导读三大部分,结合课堂教案、片段导演练习和一些戏曲剧目导演案例,内容丰富,科学实用。作为一门学科,戏曲导演教学过程具有其特殊性:戏曲导演教学过程是在对学生进行编、表、音、美全面训练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戏曲导演知识技能水平的过程
本书为苏州市委宣传部“2021年度姑苏宣传文化人才计划”资助项目。该项目精选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苏州戏曲博物馆)珍藏的部分白描绣像绘图本文物古籍,如《三笑》《玉蜻蜓》《珍珠塔》《描金凤》《再生缘》《义妖传》《英烈传》等,发掘整合成书,其版本多样,刊刻精良,且其藏量在全国范围内的同类藏本中实属罕见。书稿填补了我国曲艺学科
本书是一本表演类的艺考培训书籍。作者介绍了波兰著名戏剧理论家、导演耶日·格洛托夫斯基的戏剧理论与表演新理念,及格式表演新理念与传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异同。从深刻的表演理论入手,主要讲解了作者本人在格洛托夫斯基的表演新理念的影响下所实践的一些表演教学方式,以及其取得的部分成果。不论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还是
本书稿系一部戏曲研究专著。书稿从15种明代戏曲选本和15种明代全本戏中精选了136出带有滚调的剧目进行细致点校,在每一出开始部分都对该曲本进行简要介绍,对其中的滚调概况等做说明;正文部分对所选曲目进行仔细的断句、标点、校对,对原文的错误及存疑之处进行了辨析并出校记;书稿最后部分附有作者关于滚调研究的数篇论文。书稿既从纵
富连成社是我国京剧教育史上的著名科班,从1904年创建到1948年停办,该科班共办7科,培养学生800余名,著名京剧演员侯喜瑞、马连良、谭富英、叶盛章、叶盛兰、裘盛戎等均出身于此。富连成社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京剧人才,为我国的戏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后来京剧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积极推进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
本书涉及数十种中国戏曲剧种的经典剧目。作者以散文笔法、导赏式评论,用文字营造戏曲演出的现场感,将读者带入戏曲的故事情节、声腔抒情之中;以独特的视角,搜剔挖掘,探幽发微,阐释中国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本书尽量避免学术式评论、教材资料式介绍,文字力戒做作矜持,追求不衫不履,自然松弛的状态,凸显作者一贯的文字风格——
本书是关于昆曲第一代表作《牡丹亭》的通俗性研究文集,分为《牡丹亭》原作篇、《牡丹亭》人物篇、青春版《牡丹亭》篇、汤显祖篇等。《牡丹亭》剧本从主题到唱词道白都有很多难懂之处,存在某些亟待澄清的问题,本书给予明晰的解释。本论文集剖析了剧本的主题、语言特色、
这是一部个人学术论文集,收录了作者多年来深耕戏剧演出市场管理与研究的论文共四篇,这四篇专业论文聚焦长三角话剧艺术产业发展的困境、儿童剧演出市场现状、沉浸式戏剧发展路径等问题,对上海近十年话剧市场作了回顾与总结。如《上海儿童剧演出市场现况调查》独辟蹊径,以票房数据展开分析;《沉浸式戏剧发展路径研究》,详细掌握相关资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