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范式的传统标签,殖民研究是欧洲的,区域研究是美国的,地域研究是日本的,区域国别研究则是中国的。在全球学科发展脉络的大背景下,本书探讨了区域与国别的概念、区域研究的谱系,以及“区域与国别之间”的维度。结合东南亚研究与华侨华人研究,本书从学科方法论与个案专题研究两大层面,系统考察了区域与国别究竟是为什么暨到底是什么等当
比尔·盖茨花了十年时间调研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影响。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的支持下,他专注于探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在本书中,比尔·盖茨从电力、制造业、农业、交通等碳排放主要领域分析了零排放面临的挑战,可使用的技术工具以及我们需要的技术突破,并提供了一套
近年来,“记忆”已成为历史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记忆”一词既代表着一个新的、独特的研究领域,又代表着一种崭新的途径,借之可以将历史概念化,成为更普遍的探索领域。本书针对关于记忆的各种探讨和理论,提供了容易进入又发人深思的引介,所涉及的主题凝聚着历史学家的普遍关切。全书关注记忆在所谓历史过程中的角色,考察了个体与集体之间
历史社会学是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联姻和综合。为了从历史学到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的逻辑:双学科视角下的理论探索》的一部分四章以“迂回与进入”的方式,澄清孔飞力、史景迁和魏斐德作品中的社会学理论贡献,建立他们和韦伯、吕炳强和赵鼎新在政治社会学和社会学认识论方面的对话。为了从社会学到历史学,《历史社会学的逻辑:双学科视角下的理论
本书将重点考量与全局观照有机地整合起来,致力于彰显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既着重梳理5至17世纪欧亚大陆主要地区、主要国家的封建社会的缘起、兴盛、衰落的历史过程,也兼顾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非洲和美洲的历史状况,并增加了中国历史的相关部分。同时,还对各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横向联系作了必要的勾勒。本书在叙述政治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俄罗斯史学也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急剧变化的过程。本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客观分析了当代俄罗斯史学发展变化的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对近30年俄罗斯史学在困境中前行、在曲折中发展的复杂过程进行了全方位考察,对于国内学界了解俄罗斯史学发生的明显变化、研判其未来走向具有积极意
本书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四部分,对大学历史专业本科阶段应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并附有练习题和参考答案。
本书约40万字,除了绪论和结语之外,分为13章,第一章讨论非洲史学的传统;第二至第五章分别讨论20世纪非洲史学的主要流派--殖民主义学派、民族主义史学流派、马克思主义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第六章单独讨论南非史学;第七至第十二章分别以阿杜·博亨、阿贾伊、奥戈特、兰杰、迪奥普、法洛拉登非洲著名史学家为个案,对20世纪非洲史
历史时间这个概念不是西方哲学常用的概念,就我所知只有别尔嘉耶夫和利科两人在书中用到这个词。这两人也没有用单独的章节来阐述,而是在将历史时间跟宇宙时间、生存时间一起使用时,才涉及对其概念内涵的界定。两人提到历史时间概念的著作也不属于历史哲学专著。很多真正的历史哲学专著,尽管必然要讨论到时间问题,却不讲历史时间概念。这也很
《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是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历史研究杂志社编辑出版的集刊,主要刊发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方面的优秀学术成果。本辑为第3辑,收录了6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