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日戏剧界的交流,在挖掘使用诸多新史料的基础上,通过戏剧人的往来、戏剧作品的译介、戏剧舞台的借鉴等具体实例,深入探讨近代中日戏剧经典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本书除了导论和结论,主体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和分析了近代新潮演剧发生和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探讨了中日两国新潮演剧的演出内容和特征
本书内容:京剧并非北京土生土长的戏曲,而是由中国南方入京的徽班艺人和汉调艺人相互借鉴,并吸收了当时浒于北京多个剧种的优长而形成的新剧种,迄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京剧植根于东方文化这块丰厚的土壤,与西方戏剧有着根本的差异。第一次看到京剧的现代人,难免会对京剧产生某种距离感,听不懂也看不懂。但假如了解了京剧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
作为一部经典歌剧,《原野》中的经典段落不仅是高校声乐教学的重要素材,而且作品中丰富的人物形象与音乐内容结合巧妙,为声乐教学提供了极佳的美育素材。通过对该歌剧主要人物形象的细致研究,帮助学生更好地平衡演唱技术与审美,通过文本分析等手段将音乐中调性、织体、节奏等音乐创作技术与戏剧表达进行提炼、总结,帮助学生更贴近戏剧人物地
戏曲是中国文化孕育出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戏剧领域的唯一的和最重要的文化表征。其在文化上代表性,不亚于汉字、儒学和四大发明。可能也正因为如此,自从二十世纪以来,戏曲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显学。大师辈出,著作汗牛充栋。纵观戏曲研究百年史,关于戏曲源流、作家作品、声腔音乐的研究成为主流,关于戏曲的跨学科研究
音响设计和调音对音乐剧演出效果有巨大影响,但幕后的音响技术人员往往是不被人了解的,本书系统介绍了这些职位在戏剧演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以及相关的技术和职业发展指导。 本书内容覆盖了从库房工作人员到助理音响设计,再到音响调音师的各种职位,通过简单和易读的形式,结合大量个人实战经验及专业采访记录,斯莱顿向我们介绍了
该书以详实的档案史料和许多鲜为人知的图片,反映了天津戏曲、曲艺、电影及舞场等旧事逸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天津城市发展的文化底蕴,成为当年中国娱乐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梨园曾流行“北京学艺,天津走红,上海赚钱”之语,天津被誉为“曲艺之乡”“河北梆子发祥地”“评剧的摇篮”。作者善于以文学语言描述历史事实,展现了天津城市变迁中的人
戏剧与现实的关系一直是戏剧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是对现实的模仿,这一思想贯穿了西方戏剧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模仿的二元对立也一直伴随其中。20世纪中叶之后,一些实验戏剧家开始重新思考戏剧与现实的关系,真实元素开始进入戏剧,戏剧与现实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哈姆雷特用来观照现实的镜子已经被打破,现实以其自然的方式
在简要叙述戏曲的历史与体裁后,本书分别通过戏曲的构成与形态、抒情本质、程式与舞台表现手法、欣赏与批评等几个部分,深入揭示了戏曲艺术的形态特征和内部规律。作者强调戏曲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影响的民族艺术,提倡以本土文化视野研究戏曲的国剧本位研究立场,希望借此建立真正符合戏曲美学特征与内在规律的理论体系。在本书中,作者注
《戏舞研创与教学》既是一本具有研究视角和学理性的学术著作,又可视为一套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与方法论支撑的训练教材,它充分地阐释了戏舞的身份,以及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历史向度。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视阈下,本教材遵循“理论依据——方法论建构——教学实践”的写作模式,形成了集研、创、教三位一体的教材格局。戏舞形态的提出必将为中
本书以欧美戏剧主要是俄罗斯、英国、法国、美国、德语等欧美戏剧在中国的演出实际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至21世纪初十余年(2015年),对欧美戏剧在中国的演出情况进行梳理,对这些演出的艺术特点、意义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从而使得读者能够全面把握上述主要戏剧大国这些年在我国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