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的角逐、维新运动的酝酿与蓬勃发展、百日维新、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京都蒙难与联军蓄意扩大战争、辛丑议和等10章。作者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对此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论述,厘清了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组织全体授课教师,以2023年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主脉,按照明主题、抓主线、讲规律、识论断、知中国的目标要求,从基本知识重点问题经典选读现实观照延伸阅读课外习题六大方面编制学习指导用书,努力形成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基本知识旨在
中华文明在近代遇到了空前未有的挑战和严峻的文化危机,也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复兴机遇。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不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复活,而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化;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不是笼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必须建立在中西文明沟通与融合基础之上,必须寻找中西文明
作为近代最早来华传教的德国新教团之一,巴陵会对中国的描摹与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引导了德国读者受众对中国的整体认知。本书对德国巴陵会图书馆有关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来华传教士的馆藏文献进行史料爬梳和学历分析,涉及小说杂文、工作日志和故事文集,涵盖中国宗教与民间信仰、神话传说、文化礼俗、在华传教工作境况等题材。这些珍
第30辑《近代史学刊》设置“出版与阅读史研究”“抗战史研究”“经济史研究”“社会史研究”“论说与书评”等栏目,每栏收录2—4篇论文。其中“出版与阅读史研究”收录文章分别讨论清政府对留日学生杂志的策略、五四地下出版物的流通问题。“抗战史研究”栏目收录3篇文章,分别讨论1937—1939年国民政府的县制演变、抗战胜利后的海
作为海外归来的历史学家,蒋廷黻兼重中外历史,兼采中外史学研究方法,取得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卓越成果,被学界称为中国近代史“开山的人”;又因其后来弃学从政,获得对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的经验性理解和观照,这又滋养了他的研究。因此,他不多的学术性文章和随笔在今天看来弥足珍贵。本书尽可能从多渠道蒐集了蒋廷黻涉及近代中国的文字,可能
本书分为10个专题,内容包括:封建王朝衰落与西方资本一帝国主义入侵的交织;为什么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都失败了;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了又失败了;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新道路是怎样形成的等。
《1911:帝制终结》以辛亥革命为核心事件,讲述从1908年到1912年间的中国历史和社会变迁。本书从宣统皇帝登基开始,结束于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还有过改良派。对改良派也应该估计有进步的一面。戊成变法在当时受压迫,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有进步性,它受到顽固派的仇恨。孙中山此改良派又更进一大步,他公开号召实
《民国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性学术集刊。1994年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后,即邀请国内外数十位专家组成编委会,以著名民国史专家张宪文教授为主任编委,开始出版《民国研究》,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了一个学术研究和学术讨论的园地。《民国研究》为CSSCI来源集刊,主要
本辑收录的主要文章有: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关于参与改革、研究改革、建言改革的回忆,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讲述的恢复高考故事,民革中央原副主席何丕洁亲历的贵州毕节扶贫开发,湖北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唐瑾回忆《中国翻译词典》的策划组编与编撰出版,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成曾樾回顾鲁院的办学经过等。这些珍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