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常识》精心选取林徽因、梁思成两位先生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包括中国建筑的发展特征、北京及周边古建筑的考察、敦煌石窟体现出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云冈石窟研究、山西古建研究等。因其内容科学严谨,文字清新凝练,将专业知识、美学思想熔铸于讲述之中,既可以看做资深建筑学家的学术文章,也可以当成著名散文家有关建筑的优美篇章
模型是建筑的一个设计和表现手段,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目前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本沿袭了建筑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把模型制作的课程作为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待。但建筑专业中的模型要用作推敲方案;而环艺专业所涉面较广,有室内、景观、会展设计等等,很难针对某一内容作深入研究。因此,如何使模型教材真正适合环艺专业的现实需
本书根据最新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学科专业基本要求编写而成,注重从学生的学习思维模式出发,以应用为目的。 本书共涉八个项目,包括人体工程学认知、人体测量与人体尺寸、人体活动与动作空间、家具设计与人体工程学、家居空间设计与人体工程学、公共空间设计与人体工程学、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与人体工程学以及无障碍环境设计。八个项目涵盖了家具
本书的作者是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陈志华教授。在作者的学术生涯中,其前期一直从事外国建筑方面的研究,但自退休之后,便一头扎进中国乡土建筑当中。在他看来,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是乡土文化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优选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乡土建筑研究是乡土文化系统研究的基础。 本书集合了作者有关乡土建筑两类
本书从建筑的原始美谈起,沿建筑艺术创作的发展主线,逐一介绍各个典型时期建筑的基本构成特征,及其具代表性的建筑模式所形成的建筑语言。内容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及洛可可、新古典主义建筑语言,以及语言进入白话时代等十个章节,清晰明了地用插图和文字形象介绍了西方建筑语言的构成规律。
本书按时间顺序揭示了世界各地文化之间经常被忽视的相似之处:谁会想到,当罗马人在论坛上讨论政治时,墨西哥城的特奥蒂瓦坎的生活却在蓬勃发展?或者杰内大清真寺和圣帕特里克大教堂是同时建造的?这本引人入胜的书将带您在全球探索人类最伟大的建筑成就,所有这些成就都见证了它们所处的辉煌时代。
本书通过太庙的肇建时代背景、建筑面积、建筑内涵、建筑格局和建筑样式、建筑风格、太庙与礼制建筑规制、太庙与中轴线主要古建的关系、太庙建筑的特点、太庙文化内涵与中轴线、太庙文化的现代价值等方面全面阐述太庙和中轴线的关系及其在中轴线重要、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书主要从设计学视域审视城市形象与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城市地标为切入口,融合了设计学、传播学、文化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遵循设计学研究范式,坚持传播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按照城市形象理论的逻辑框架,选择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两者间的逻辑关系,揭示其中发展的规律,进一步讨论城市地标性公共
鸡足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理景区的重要景点。鸡足山东西长7千米,南北宽6千米,总面积28.22平方千米。这里自然风景优美,奇峰叠翠,植被茂盛,山水以雄、秀、幽、奇、绝而著称。从宋代开始鸡足山便开始兴建佛教寺院,元明清代以后佛教文化日渐兴盛,至今此地共有大寺八座,小寺三十四座、庵院六十五座,居士
北海,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延续使用时间最长、遗存格局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皇家园林杰作,已阅历近860个春秋。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列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备选名录》。本书为中国古建筑测绘大系之《北海》卷第二版,是一本针对北海的现有历史建筑及布局进行详细测绘、整理的一本法式测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