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所涉时段上起晚清改良维新之际,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论述了这一时段能代表时代精神或哲学成就的近三十位哲学思想家,诸如王韬、郑观应、严复、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章太炎、王国维、李大钊、陈独秀、李达、艾思奇、、胡适、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冯友兰、贺麟、张东荪、金岳霖、洪谦、张岱年、李石岑、方东美、朱谦之等,表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发动“文学革命”,从此他的名字与新文化运动联结在一起,是公认的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为展现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多方面的成就和广泛的社会交往,本书汇集了耿云志、杨天石、汪荣祖、陈漱渝、陈方正、陈平原、罗志田、邓昭祺、江勇振、山口荣、黄克武、王晴佳、王中江、孙郁、章清等海内外
本书是《冯友兰人文哲思录》2021年全新修订版,主要对幸福、境界、命运、生死、人生意义、处世方法、精神修养、儒家哲学等进行了详细精到的论述,教导现在的年轻人怎么理解幸福,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文化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怎么提高个人修养。通过本书,指引年轻人深入思索生活、人生、自我修养等问题,在历史、文化
2012,作者在北京三联书店刊行《共和与经纶》。通过释读熊十力写于1951年间致林伯渠、董必武、郭沫若,并恳代陈毛公赐览的长函《论六经》,以及熊十力在1949年至1951年间刊印的其他文迹尤其《韩非子评论》(原题正韩),作者尝试探究熊十力经学思想与共和革命精神的关联,以及儒家心学与西方启蒙哲学的内在亲缘,进而理解共和精
和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义之一,和合学是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张立文先生基于对中国哲学发展规律和基本问题的深切体知而创构的理论体系。和合学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辨析、继承与发展,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路径的具体落实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范。本书以张先生的和合学为研究对象,力图呈
本书汇集了李存山先生研究现代中国哲学之成果,既有对冯友兰、张申府、张岱年、朱伯崑、宗三、唐君毅、成中英、杜维明等现代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思想的分析,也包括对传统与现代之关系的思考,以及对改革开放40年中国哲学学科发展的反思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存山先生的学思历程和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本书系浙江文化名人专家丛书之一,深入介绍了国学大师马一浮的生平。马一浮既是中国现代国学大师,也是一位隐士,他一生致力于读书、教学,几乎没有参与其他社会工作。他受聘于大学时,条件是不以教学纲要所定的正式课程为限,而自由宣讲;他创办的复性学院,所实行的是孔子设坛与学生漫谈式的教学法。他虽然过的是隐士的生活,名声却远扬巨方,
本书是一本通俗生动的中国现代思想史。书中以故事为引,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传奇故事作为基本叙事线,生动再现一批文化大师和一群热血青年的真实形象,勾勒出一段充满激情、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又以时间为线索,贯穿1911年至1949年几乎所有的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将对思想学说的分析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
缪篆(1877—1939)是民国时期海内外卓有影响的哲学家,平生学贯中西,著述等身,与蔡元培、马相伯、鲁迅、释太虚及法国学者戴密微等有学术交谊,然半个多世纪以来渐被学林淡忘。本书通过广泛蒐集整理第一手资料,钩沉索隐,还原其学术史应有地位。缪篆师从章太炎先生,同时又是清代民间儒学“太谷学派”的传人,他在这两个学术团体中都
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者,李泽厚始终没有关闭思考与对话的大门。这本与刘绪源先生的谈话录以哲学问题为中心,站在今日时代高度,话题延伸至经济、政治、文化、科学诸领域,集中呈现了李泽厚一生之哲学成果,尤其对中国哲学能否登场世界作了深层的探讨与展望,旨意在“走出语言”,指向历史建构之心理,即“情本体”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