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有关灾害及灾害风险的基本理论和应对策略的理论性著作,主要内容包括灾害研究的起源与发展、灾害的性质、灾害的效应及影响、灾患的性质、灾害风险的性质、灾患的危险性、人类的脆弱性、灾害的恢复力、灾害风险管理、灾害风险的调控以及灾害损失的转移、社区减灾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
本书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理论、应急管理理论、脆弱性理论、公共治理理论,收集整理了湖北省历史灾害数据,对湖北省自然灾害情况进行调研,以湖北省103个县市(区)为样本,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湖北省自然灾害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对湖北省自然灾害区域脆弱性进行风险评估,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采用“风险管理+应急管理”
本书在阐述自然灾害及其应急管理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分别从灾害、管理、灾害管理、灾害应急管理、灾害应急管理的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灾害应急的备灾与响应机制、灾害应急的评估方法与重建机制、灾害应急管理的法律体系等角度,阐述和分析了中国的一案三制建设,探讨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工作流程,最后还介绍了灾害的国际紧急救助和中国的国
本书以1368~1911A.D.为研究时段,以明清时期徽州一府六县为研究区域,通过查阅明清时期徽州各县的地方志和地名志等历史资料,将历史资料的文字叙述进行定量化描述分析,得出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年际变化特征、季节分布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并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自然灾害,揭示我国亚热带北缘中低山地与丘陵区的灾害发生规律,为徽
本书是一本介绍北京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科学技术著作。本书立足北京,辐射京津冀,面向全国,全面介绍了北京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的背景、目标和意义,并着重介绍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总体方案和灾害致灾调查、承载体调查、历史灾害调查、综合减灾资源调查、重点隐患调查、评估与区划等内容与组织实施。自然
本书稿共分为四章,介绍了淮河流域的灾害与治理,内容包括北宋之前淮河流域的风调雨顺的状况,宋代之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灾害频发、官民对灾害的应对与治理,新中国对灾害的治理等。书稿以淮河流域文化研究的成果为基础,语言通俗生动,兼有可读性和学术性。
本书整理、保存了丰富而宝贵的广东自然灾害资料,总结了防灾减灾的工作成果、经验和教训,对全省防灾减灾工作起到了宣传、指导和推动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本图书包含概述、大事记、重大自然灾害事件、自然灾害分述、省直部分单位防灾减灾工作、各地级以上市灾情与防灾减灾工作以及附录等7个部分,共30万字,主要记录了广东省2020
本书不仅勾勒了党政推动下风险应对体制机制的完善优化,还从社区、学校等基础单元和社会组织、志愿者、企业等多元主体以及物资保障、公共服务等不同视角来呈现新常态下风险治理中的复杂场景,力求从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协同、风险治理的不同场域实践以及公共服务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立体展现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发展中大国在应对风险层面的时
自然灾害事件大多起因于自然风险。但是,自然风险不一定导致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损失的扩散和放大往往因为社会因素。而且,风险也可能系社会行为“制造”。因此,巨灾的“社会”行为成为巨灾风险管理的重心,风险社会脆弱性理论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风险理论研究视角的重大创新。本书旨在融合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和工具,创新研究视角和
本书叙述了清代的灾害状况以及相应的救灾、防灾技术、制度与实践等方面的演变历程。书中分为概述、大事记、灾情、救灾、防灾五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