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面临着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城市层级空气污染治理的政策体系已相对完善,但开展空气质量达标和碳排放达峰(以下简称“双达”)协同规划的城市仍然很少。本书建立了城市尺度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空气质量目标导向下城市“双达”的协同分析框架,同时选取郑州市、石家庄市、湖州市作为典型
本书基于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形势和我国“双碳”战略目标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功能定位,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走向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展望,旨在为改善我国碳交易市场环境、优化碳交易市场机制与相关政策、推进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本书为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威胁,低碳环境友好技术(LCEFT)转移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多边治理框架下,资金机制、清洁发展机制等都被逐步推行,但推行的效果远没有达到预期,如何促进LCEFT转移扩散以应对气候变化仍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
建筑碳排放计算
本书以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为视角,全面揭示了中国城市雾霾的时空差异与动态演进过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差异化的雾霾减排政策,为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效的参考。
本书主要内容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百问百答,通过问和答的形式来讲,对全国碳排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情况进行汇总和解答。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一词作为代表。本书综合分析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牵头拟订并协调实施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交通运输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是能源终端消费中增长最快、未来增长动力最强的领域,也是碳排放最晚达峰的领域。重视低碳交通,不仅有助于实现中国2030年碳排放达峰目标,也将对世界气候变化行动做出巨大贡献。本书在梳理世界交通运输碳排放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本地化特征创新性地提出从全产业角度
本书以制造业碳生产率的趋同机制为切入点,在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分析框架下,测度了中国省域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的碳生产率,并对其时空效应下的趋同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书共七章。第1章是绪论,第2章介绍了制造业碳生产率趋同的理论基础,第3章讨论了中国省域制造业碳生产率的测度与评价,第4章分析了中国省域制造业碳生产率的
本书介绍了大气面源污染的基本特点以及我国大气面源污染防治标准体系,提出了大气面源排放标准制定的技术方法;重点阐述了餐饮业污染物、汽修业挥发性有机物、城市施工与道路扬尘、种植业和养殖业氨、秸秆焚烧等典型大气面源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主要污染防治措施,并提出了污染防治标准化管控策略。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键时期,由于工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利用效率偏低,使碳排放伴随经济快速增长而处于高位,严重影响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设定,既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中国碳排放多维异质性、政策评估及减排路径研究》共五个部分:一是碳排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