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概括而言由三大内容板块构成:一是对“命运共同体”构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一般性理论探讨及框架建构;二是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战略环境研究,包括澜湄区域合作的历史基础、动力机制、现实条件、推进障碍及他方行为体对“一带一路”倡议、澜湄合作和澜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主编皆为国际关系各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本辑为第30辑,专题为:“全球卫生与国际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在面临危及全世界社区健康和福祉的类似威胁时,应当促进全球合作,以维护保护人人享有健康权利的全球责任。唯有更全面、弹性、灵活的国际法体系才能帮助人们应对全球化时代下的
2021年新版学科目录将区域国别学设置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作为交叉学科门类下新的一级学科,以历史、政治、外语作为区域国别研究学科交叉的三个支撑学科,为国别区域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推动学科建设,本书收集、整理十多年来各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领域著名专家学者的论文,分为区域国别学历史使命、
中国和阿根廷同为发展中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双方期待通过加强社会科学领域交流,增进互学互鉴,促进相互合作,助力共同发展。2018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阿根廷科技创新部签署《关于设立中国-阿根廷社会科学虚拟中心的协议》,为两国专家学者合作搭建高端平台。围绕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转型与城镇化、迈向高质量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硕士论文《中国之租借地》展现了一位海外学子救亡图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字里行间表达的是陶行知先生坚定的学术报国志向。虽然此篇论文撰写时间至今已逾百年,但其选题之新颖、视野之开阔、结构之严谨、资料之丰富、分析之深刻、结论之坚实,仍令人无限感慨与由衷钦佩。从中我们不难窥见改革先驱者思想演进的心路历程,启发后人沿着
随着部分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传统上属于斯拉夫研究范畴的中东欧研究越来越多地具有了欧洲研究属性。本课题把中国与中东欧关系放在中欧关系的整体框架中,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传统斯拉夫研究的束缚,融入欧洲研究理论、视角与路径,使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研究更具有综合性,更易借鉴国际关系理论与欧洲一体化理论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把中国与中
针对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空间缺席现象,以及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创新不足、理论与政策研究脱节等问题,本书提出将空间范畴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尝试为观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世界政治万象提供一种新视角。作者首先对政治空间跨国政治协作空间空间再生产欧亚空间等关键范畴进行理论阐述与实证,重点阐释跨国政治协作空间是决定区域一体化能
本课题主要研究近代中外条约关系通史的历史演变及其历史影响。根据近代中外条约演进的内在规律,将其历史发展划分为六个时段,即“传统体制的打破与条约关系的建立”(1689-1860)、“条约关系的发展与宗藩体制的危机”(1861-1895)、“不平等关系的强化与条约外交体制的形成”(1896-1911)、“不平等条约关系的动
本书将学术界较少涉及的“东南亚华人基督宗教社团”作为核心对象,以近现代基督教和天主教在该地区的传播扩展为切入点,尝试探究此类社团的发展类型、制度架构、神学文化、功能领域等重要内容,并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外新型华人社团参与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模式及瓶颈进行了评估,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继续蔓延的复杂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下,2020年,中国与葡语国家沉着应对,经受住这些严峻考验,并化危机为机遇,双方在经贸、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稳步推进并不断创新。本书从中国与葡语国家合作的视角,着重从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领域阐述中国与安哥拉、巴西、佛得角、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葡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