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格罗皮乌斯介绍包豪斯建筑观的著作,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建筑的见解。书中论及了一些曾引发设计界热论的内容,如对新建筑的理解、改革的合理性、标准化以及包豪斯的教学结构等。作为包豪斯的创建者和建筑师,格罗皮乌斯继承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和德意志制造联盟(工业联盟)的设计思想,坚持技术与艺术的联合,对国际现代主义设计产生了里程碑
本书从明清入川移民史研究入手,以与移民社会生活关联性最强的移民会馆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文献梳理、数据分析、田野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从地区会馆文化与移民社会需要、会馆分布与移民地理空间分布关系、会馆选址与明清四川近代“移民型”基础社会结构发育、四川城镇空间形态(尤其是公众空间与会馆的关系)演变的关系,到会馆建筑本身
本书介绍了岭南祠庙中的18个代表作品,从环境、总体形制、单体形制、结构形制、装饰形制几个方面阐述了岭南祠庙建筑形制,并解读了岭南祠庙建筑宗族集权、因地制宜、慎终追远、开放多元、彰显富贵等人文特点。
作者团队调研了贵州、湖南、广西等侗族地区众多村寨,从民居建筑和公共建筑视角,对侗族地区进行全面考察与梳理。《侗族建筑形式与功能》归纳总结了侗族木质民居建筑的地基处理、结构、平面布局、细部构造、建筑材料以及民居建筑的营建程序;系统介绍了侗族鼓楼、风雨桥、寨门、戏楼、飞山庙、萨坛、宗祠、凉亭、古井、土地祠、石料路桥等公共建
本书主要研究近代沿江开埠口岸城市建造且现存的教堂建筑。全书除绪论外共八章,收录苏州、镇江、南京、芜湖、安庆等地的教会建筑实测图纸。
本书探讨了庭院,斗拱和藻井在早期中国的渊源,以及它们在汉代一系列与天国主题相关的演绎。相比它们在后期的发展,比如在唐代至清代以技术性为主的发展和在现代的历史遗产保护与创新性的重新诠释,斗拱和藻井原本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几乎消失殆尽。庭院也是如此,在现代建筑中其宗教意义早已消失。如果斗拱和藻井这两个重要的建筑元素是被公认为
古塔建筑是中国建筑中的艺术瑰宝,其蔚为壮观,屹立不倒,令人惊叹。但很多人只沉醉其外在美,却不了解其内在美。对此,本书对中国古塔建筑进行了多方位的解析,包括古塔建筑的历史、古塔建筑的构造以及各地经典古塔与塔林。阅读本书,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中国古塔的文化与风韵,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塔建筑的艺术魅力。
健康与绿色建筑中健康与绿色是相互紧密关联的课题。绿色建筑的多个设计理论与原则也适合于健康的环境与建筑,但这并不意味着绿色建筑等于健康建筑。本书共7章:第1章介绍可持续建筑与可持续健康的基本概念,梳理可持续建筑与可持续健康的关联,为健康建筑提供基础理论;第2章论述健康建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来源,并通过项目实践来解读理论的实
本书立足于长三角地区,从气候与地貌的视角研究地域性绿色建筑的营建策略。作者以“认知框架—地域环境—在地智慧—营建策略—实证研究”为路径,阐释地区人居环境营建中人地系统的耦合机制,依托建筑气候分析等方法解析长三角地区的气候与地貌特征,通过对既有建筑“在地营建智慧”的凝炼,建立绿色建筑营建模式的“地域基因库”,并围绕媒介、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以荟萃发表国内外中国建筑史研究论文为主旨。本辑为第贰拾辑,收录论文15篇,分为古代建筑制度研究、建筑史学史、建筑文化研究以及英文论稿专栏,共4个栏目。其中古代建筑制度研究成果包含3篇:王贵祥《史料中几座元代寺院建筑配置与建筑尺度研究》;赵萨日娜《存世圆明园匠作则例考察》;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