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变形记:汉译文学改写现象研究》是应用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对汉译文学中的改写现象进行研究,试图将汉译文学改写的个案或现象视为中国20世纪历史的碎片,借此去认知某一特定时代的文化与文学的独特光影。书中选择了《鲁滨孙漂流记》、《简·爱》、洋孝子孝女故事,及高尔基、普希金以及翻译序跋等个案,聚焦其译作和评介中的改写问题
传统的中国纯文学译介难以走进海外大众读者,而当前以故事取胜的通俗文学却开始在海外崭露头角,为中国文学走出去另辟蹊径,其译介研究亟待跟进。本书从涉及跨民族、跨文化内涵的“离散”(diaspora)视角来研究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的英译策略、译者选择、传播价值及传播路径,同时探讨华人离散译者群体在中国文化传播大业中可起到的重要作
乔纳森·卡勒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理论。他没有描述各个学派之间的争斗,而是勾勒了理论所倡导的各个关键的流变,直接阐述了文学理论的内涵。《文学理论入门》会让每个想要了解当代文学的读者受益匪浅。
《具有文学表现力的中文古典诗歌自动写作方法研究》由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矣晓沅博士撰写,他主导开发的中文古典诗歌自动创作系统——九歌,已成为知名度极高的中文作诗系统之一。诗歌作为一种高度文学化、艺术化、凝练化的语言形式,在数千年历史中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文古典诗歌表达简洁、形式规整、内容丰富、情感细腻
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是穆木天留给后世的一笔丰厚遗产,是不可复现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存和翻译记忆,具有鲜明的文献史料价值、学术研究价值、艺术观赏价值。本书使不为学界所熟知的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第一次系统地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从手稿出发,重新梳理新中国外国文学学科(东方文学学科)构建史,阐发俄苏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与影响方式,
本书从多个维度阐述了发蒙启蔽的幼儿文学基本理论,介绍了感心动耳的儿歌、启迪心智的幼儿诗、意境深邃的幼儿散文、意味深长的寓言、妙趣横生的幼儿故事、唤醒童真的童话、温润心灵的幼儿绘本、寓教于乐的幼儿戏剧等相关内容,并融入相应的育人元素,解读了不同类型幼儿文学作品的魅力。
作为一本经典编剧理论书,本书首版于1942年,八十年来对好莱坞和百老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乃至享誉全球。怎样判断一个剧本好不好?埃格里创造性地明确了好剧本的三大条件:一个清晰的前提,具备三维度的角色,升级和有预示的冲突。这三条简明扼要,直击要害,经受住了行业实践的考验,备受一代代编剧和影视戏剧从业者的推崇。
本书系统评介西方经典和后经典叙事学理论,详解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对后经典叙事学的主要流派以及叙事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进行梳理,使学生能全面、清楚地了解叙事学的目的、性质、特点、作用和学科定位。本书不仅关注核心概念内涵与理论要义,还注意澄清理论探讨中的相关混乱,并将作者参与或引领的叙事学的国际前沿发展和跨学科研究介绍给学
《作为批评家的艺术家》是一部奥斯卡·王尔德的批判性对话和散文合集。它由四个部分的对话组成,包括谎言的衰落,作为艺术家的评论家和面具的真相;谎言的衰落:两位上层美学家的批判性对话;钢笔、铅笔和毒药:一篇关于托马斯·格里菲思·温赖特(1794—1847)英国艺术家和连环投毒者的散文;作为艺术家的评论家:以哲学对话的形式写的
汲古论坛依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旨在以中国文化为根基,探讨中国古代文史哲艺相关问题,关心跨学科、跨语际与跨文化议题,了解前沿新知,兼顾冷僻旧学,注重研究方法的更新和反思,促进人文学者的互动与沟通。本书为汲古论坛2020年4期内容的实录,内容分别是“以《周易》之眼观世:人文的宇宙何以可能”“道接千载:张载与宋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