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系安庆师范大学“戏曲与曲艺”高峰学科建设项目成果。作者对皖江地域“龙腔”“文南词”“弹腔”“青阳腔”“傩戏”“黄梅戏”“枞阳腔”等曲种的传承人、代表性艺人进行实地走访,以实录的形式记述这些曲种的历史、传承现状,以及他们的演艺活动、成长历程和对这些曲种未来发展的看法等,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研究,探究这些曲种的演变
本教材是表演专业的表演基础课程的配套教材。全书一共六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第一章表演艺术概论,让学生能够明确表演的基本概念。第二章为表演元素训练,通过松弛与控制、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元素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表演基础素质。第三章是表演行动的训练,目的在于使学生天性能够得到解放,能够自如地进行舞台的行动,并且学生能够具备
本书稿系一部戏曲曲谱集。书稿收录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演出曲谱,包括“玉堂春”“奇双会”“生死恨”“四郎探母”“天女散花”“霸王别姬”“打渔杀家”“汾河湾”“凤还巢”“贵妃醉酒”“抗金兵”“穆桂英挂帅”“玉堂春”“游园惊梦”等全本戏以及折子戏和著名唱段,共计一百二十段。书稿中收录的曲谱每段均包括曲谱、唱词、念白
本书以黄梅戏舞台传播主体为立足点,力求将民间组织、商帮团体和班社艺人等三大主体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考察,在兼顾黄梅戏传播个性的基础上对戏曲舞台传播共性展开初步研究。全书运用传播学的方法,根据黄梅戏早期传播的地理走向和传播方式的不同分别对黄梅戏的水路传播、舞台传播、电影传播和电视传播等方面作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力图阐明在不同的
中国戏剧文化源远流长,但确定戏剧为一个节日以示庆祝则遥遥无期,因而无论是戏曲、话剧、歌剧的表演人,还是民众对戏剧节都是陌生的。随着新文化运动将戏剧逐步纳入主流文化范畴,戏剧开始参与社会文化事务,拥有自己的节日亦成为可能。戏剧节是现代戏剧发展过程中非常特殊的产物,戏剧节对戏剧作品的依附性低,不以单个作品或某一剧人的成败而
作为解决方案的“戏剧”与一般的戏剧不同,它指的是应用戏剧的底层逻辑,通过时间与空间的重构,搭建一个全新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不仅植入角色与情节,更重要的是,在其背后植入隐藏的学习逻辑和学习目标,应用语言、身体、情境、氛围等戏剧要素,利用戏剧练习的手段和方法,帮助参与者和观看者认识自己、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本书以“用戏剧
有原理、有方法、有实例的中国本土戏剧教育读本,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本书在空剧团六年戏剧教育探索和作者八年个人生命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与总结,形成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戏剧艺术为形式和手段、以生命发展为目的的“戏剧式教学”,这是具有中国文化基因的戏剧教育。戏剧式教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终身学习形式,本书针对传统教育难点
《中国魔术教程》一书是中国杂技家协会针对杂技人才需求呈现细分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切实解决以往魔术教学过程中沿袭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经验式教学、盲目和随意性教学等问题的重要举措,同时通过实现魔术教材的标准化、科学化、系统化,为进一步统筹考虑杂技基础理论和实践理论人才分类贯通培养,重点解决新时代杂技高等学科专业设置和科学
本书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对温州鼓词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在当代的交织融合的分析,论证温州鼓词与新时代契合的文化价值,对温州鼓词新时代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进行研究;打破学科壁垒,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探索新媒体时代温州鼓词的传承如何实现理念创新和实践深化;提出温州鼓词必须顺应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与地域生态文化
该书以翔实的史料和细腻的文字,生动讲述了两百多年前各大徽班进京后,扎根于北京中轴线上的西城,在这里吸收借鉴其他曲种的精华,不断融合发展,最终形成至今仍保持旺盛艺术生命力的京剧的历史经过。该书以多元视角审视京剧诞生的全部过程,并从各大徽班的班址所在地、各大徽班领军人物的故居、各大徽班以及京剧表演后继杰出人才的培养等多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