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少年讲脑科学》整理和借鉴了前人的部分研究成果,北京理工大学闫天翼教授结合多年的研究经验,主要介绍了大脑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脑的基础知识,以及脑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兼顾趣味性和科学性,《给青少年讲脑科学》使用了类比手法,将大脑的知识变成了大家在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既可以激发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能掌握相关
本书探索、解码、诠释并描述了人体形态表现出的无限的活力、表现力及美学特质。前两个章节旨在讨论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的希腊艺术作品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的人体比例、解剖知识、文化价值观以及美学发展。第3-4章从运动、动态和比例和谐的角度研究解剖学和人体结构。作者遵循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核心在于研究人体的界标和肌
本书分为四篇,每篇三章,第一篇“”他者声音与’做’人类学”分别探讨了人类学方法论中的“文史哲”传统、交互主体性阐释、实践与民族志研究方法三个主题;第二篇“经验主体与理论自觉”分析了中国乡村研究、家文化、参与式理论三个主题;第三篇“理解中国类型与层次”从个案研究层面对人类学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第四篇“人类学与民族学交叠”
你学到的人类进化示意图可能是错的!人类从来都不是从黑猩猩进化而来的,也很可能从来没有弓着身子在地上行走过。人类是哺乳动物中仅有的只靠两足直立行走的物种。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直立着探索这个世界?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这本书聚焦人类用双足直立行走的独特能力,探讨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以及如何塑造了现代人类。直立行
保罗·迪·谢吕(PaulDuChaillu,1831—1903)是史上第一位发现、研究并获得大猩猩标本的探险家、博物学家。当达尔文用科学证据证明了所有物种都来自同一祖先时,保罗·迪·谢吕则毅然只身前往非洲丛林,寻找能为达尔文的演化论带来强有力证据的大猩猩,从而为当时的“文明世界”探索人类的起源、理解人类的本性开辟了一条
分子人类学是人类学进入现代科学研究阶段的开端,是现代生物学和遗传学在人类学领域的核心应用。本书基于作者所在团队在分子人类学领域三十多年的研究以及对学科逻辑的理解,对分子人类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进行了总结。首先,对分子人类学的诞生过程、各类遗传标记、测序技术、数据分析过程、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论以及此前研究得出不
众所周知,人类对这个星球的改变对动植物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我们却极少关注这件事对人类这一物种自身的影响。从250年前开始,饥饿与疾病就已不再持续威胁人类生命,这让我们脱离了自然选择的许多禁锢。人类在三代人的时间里所产生的物种性改变,比之前的1万年来的还要多。作者通过生物学、社会人类学等面向,分别从微观个体和宏观社会的角度
你的脑是如何看待你的?年龄如何影响肌肉和骨骼?细胞如何死亡,以及为什么会死亡?为什么免疫系统不止有一道防线?为什么要睡觉?……你的身体是一个动态的、智能化设计的产物,它与所处的环境持续不断地进行着互动。身体中的各种系统提供了完美例证,证实了各个系统相互合作的唯一目的就是:让你存活着。现在,请翻开这本书,看看你的身体是如
人从最初像猿的阶段,一步一步演化成像人的样子。六七百万年前,在最早期人类的阶段,我们的祖先刚刚跟黑猩猩的祖先分手时,长得有九分像猿,慢慢学会双足行走,但走得不是太好。到了三四百万年前,在南猿属的时代,人双脚直立,走得比较好,省力,但样貌手脚等方面还是有七八分像猿。一直要到约200万年前直立人的人属阶段,人才开始长得像人
人类未来吃什么?人类未来用什么?人类未来烧什么?这三个问题是人类未来的终极问题。面对不断膨胀的人口,逐渐匮乏的资源、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只有进行一场新的农业革命,改变材料的生产和使用方式,努力探索新的能源形式,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本书作者袁越借助专业的科学背景、大量的阅读梳理、实地的采访调查,把目前已知的三个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