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规划与政策(第十八卷)
为更好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开展绿色投资,规避环境社会和投资风险,本书系统梳理了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这两个“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通过开展案例分析了对外投资面临的环境社会风险,并为投资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成果
本书主要探讨魏晋至宋元时期自然与人的互动影响所生成的环境史。这一时期,气候变迁对人类的活动影响巨大,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又共同影响了自然环境的变迁,其中受影响最明显的是动植物和地表水资源的变化。森林覆盖率不断降低,北方的生态环境长期遭受破坏,至唐宋时期给黄河流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黄河下游在黄淮海平原频繁地决溢改道,改变了
本书吸收反映秦汉环境史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较全面地阐述了该时期的气候、生物、水、土地等生态资源的表现和变化,选取汉代疾病和环境与秦汉社会、东汉洛阳的自然灾害与环境考察、汉代河北地区的水旱灾害和水资源利用这3个个案,深入探讨了疫病与环境、都城兴衰与环境等问题。生态资源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秦汉社会的走向和进程,秦汉时期
本书研究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来中国大陆地区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本书颠覆以单一经济发展评价历史的“GDP史观”,秉持“认识与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自然辩证法。新中国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国家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人对自然的作用愈强烈,自然对人的反作用愈
浮动的海岸》是关于白令海峡从俄罗斯到加拿大的北极陆地和海域的综合性历史著作。自19世纪以来,人类在白令陆桥这片极北之地开启了一场极具现代意识形态的试验。作者通过讲述白令陆桥动物和矿产资源的历史,揭示了一百五十多年来人类如何将这一偏远地区的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增长与国家力量的过程。作为一部讲述人类开发与北极生态之间关系的开
本书对环境史学科形成、发展过程进行详细梳理,并总结了影响环境变迁的自然与人文因素,以及中国环境史研究中的史料来源等基础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时间为线索,纲要性地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人与环境互动过程,从环境史角度再看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在梳理过程中介入目前环境史研究之最新成果,并给出详细参考书目。希望为初入门环境史的学习者提供基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是由西方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中国环境通史,在广泛吸收西方学术界有关中国各历史时期各地区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社会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会通,对中国的长时段人与环境互动关系进行了全景式的动态考察。书中指出,在数千年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经由市场联系的中央政权和农业家庭相结合的方式
《中国环境规划政策绿皮书》是一套以环境规划和环境政策为主题的系列丛书,由生态环境高端智库——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主持编撰。丛书系统总结和展示了国内相关领域新研究成果,内容涵盖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环境规划、环境政策等当前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领域,由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执笔完成。丛书注重理论研究深度与实践应用广度相结
本书以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为关键词,界定了相关概念、基本原则和特征要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重点展示了我国在资源有偿使用、资源产权交易、生态产品开发经营、绿色金融等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方面的实践成果,并基于对我国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难点的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