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忠德思想走出了唐宋五代时期“忠德的迷失”“社会的迷失"“价值的迷失"所构成的“意义的危机”的困境。他构建了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忠德思想文化价值体系,为人们安身立命、修已安人、进德修业提供了价值依据和思想资源。本书立足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大背景,采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朱嘉忠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基
张载是对中国思想和文化影响至深的一代大儒。《张载的思想》是西方人系统研究张载思想的代表作。作者从精读张载著作入手,选取张载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汇集和梳理张载论述这些概念的所有文字,按照宇宙观、人性论、圣贤观等多个方面,逻辑缜密地逐步呈现和分析,清晰完整地重构了张载的思想体系。 作者视野宏阔、思考深入,从学术背景探索当时思
本书以朱熹心性论为主,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朱熹的心论、性论、心性关系论、心性修养论系统地进行了梳理,特别是大胆地引入现代心灵哲学的一些观念,借鉴现代心理学中意识与潜意识的理论,对心性论中的基本概念诸如魂魄、寤寐、心知、心觉、内省居敬涵养等进行了新的解读与诠释,认为朱熹的心性论就是对人的精神、精神活动、精神现象与精
首先考察宋代理学的崛起背景,以及程朱理学的谱系构建;其次阐述朱子学自宋至明在福建的传播模式,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地域间的差异;最后探究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白沙之学的根本分歧,阳明学传入福建的模式,阳明学者与朱子学者之间的交流,以及两种群体间的影响与嬗变。结合日本内阁文库所藏《道南一脉》收录的287位闽地学者,按照朝代及地
本书全面梳理理学官方化与宋季诗文嬗变的关系,讨论理学影响下的宋季诗学、宋季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变化,探究文学新质产生的内外在原因,分析宋季文学大家缺席、中小作家腾喧齐鸣语境下文化下移、文学重心转移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展现出了一幅理学审美化和宋季文学义理化的新图卷,并针对理学对晚宋文选嬗变所起的作用展开探索研究,对宋季文人
本书是从中华孔子学会2021年年会暨中国心学现代转型大会的120多篇论文中选出的40多篇论文的合集,按照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包括本书特稿、宋代心学、阳明心学、阳明后学及海外阳明学、现代新儒学,充分吸收西方心理学,以哲学为主导,以社会科学为辅翼作为他山之石,熔铸到中国现代心学的转型中去,力图立足于中国现实,从方方面面展
本书乃程门弟子所记二程先生日常讲学语录。全书既详述了二程先生的生平学行,又以天理为本,将二程成圣之学分解为四个阶段:明天理、体天理、循天理与合天理,为读者指示了一条由凡即圣的修身进程。
《延平答问》是著名理学家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早年与其师李侗(1093-1163,字愿中,学者称延平先生)论学书札的汇编,是研究李侗理学思想及朱熹早年思想的重要文本,历来受到学者重视,版本众多。本书以《朱子全书》校点本为底本,参校以日本正保三年刻本,同时对《答问》文本涉及之人名、书名、典故等加以详细
朱熹--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本书剖析了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的朱熹的学思内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刘述先先生关于宋明儒学研究的成就及其学术思想观点。全书正文分为“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朱子哲学思想的完成”“朱子的历史地位及其思想之现代意义”三部凡十章。第一部四章论述朱熹的家学师承、性格志趣、为学进路及其参悟中和与论辩仁说的学思经历,勾勒出朱熹哲学思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