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系统探讨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发展历程的文集,分为上、下两篇,内容包括: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清代嘉道之际的汉宋之争与汉宋兼采,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戴震,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戴震,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严复论中西学术,从《刘向歆父子年谱》看钱穆的史学理
本书以《新民说》为文本基础,以“公德”和“私德”这组概念为线索,梳理梁启超的国民道德思想以及其中包含的爱国之情与救国之志,展示这位从传统中走出的儒者对近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思考。
本书是一本关于章太炎的传记。革命者与儒生这两种身份,在章太炎身上兼具且互补。 作者以章太炎作为叙事基点,重塑清末民初的时代语境,聚焦传统士绅与革命先觉者,爬梳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诸多大事,讨论了作为“革命家”的章太炎的核心关怀、思想来源,梳理了其与政治、学术之间的复杂关系。此外,作者行文力求通俗简洁,有机
龚自珍--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康有为出身于书香门第,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他自幼熟读古籍、经典,学贯中西,反对封建制度下的不合理现象。本书重点结记录了康有为提倡西学,开办学堂,传授中西知识,带领一批新青年走上维新变革之路的历程,详细叙述了康有为前后七次上书光绪帝,领导维新派弟子推行维新变法的经历,揭示其深刻影响中国历史,促进国民
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近代中国正处于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西方的冲击,儒家经世致用理想受到严重侵蚀,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原则不再适用。于是,晚清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思想和政治方向。梁启超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他既继承了中国文化传统,又从西方现代文明中寻找借鉴。他在《新民说》中提出了一套新的人格理想
本书把从1840年到1919年的哲学新进展称为中国近代哲学史,概括为四个转向。一是思想家从健动史观逐渐转向进化史观;二是思想家从对价值世界的关注逐渐转向对客观世界的关注;三是思想家从对价值理性的关注逐渐转向对工具理性的关注;四是思想家改造子民意识,逐渐发现新的人格。本书把1919年到1949年的哲学新进展叫作中国现代哲
本书未下厂印刷。本书选录了梁启超在不同时期的哲学思录,探讨了人如何在劳作、学问、艺术等活动中建构趣味的生活,反映了他在美学、艺术、人生等方面的价值观。本书从四个方面表明梁启超对哲学、美学、人生的态度以及审美生活情趣,引发人对美的思考和审视。具体表现:一、趣味生活的意义;二、为学与做人的人生观;三、文学之美的涵养;四、认
本书全面检讨了章太炎“上悟唯识,广利有情”之庄学思想,太炎云“命世哲人,莫若庄氏”,放目古今中西,庄子是其心目中第一哲人。章太炎将庄学定位为内圣外王之道,其内圣学通过唯识学构建起来,即所谓“体非形器,故自在而无对;理绝名言,故平等而咸适”;其外王学则以庄学观照世道人生,他通过阐释庄子齐物哲学而抒发自由、平等、宽容、不伤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了142封梁启超致几个孩子的书信,在信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拳拳的父爱之心和精深的教育理念,也能体会到作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要求孩子们严以律己的淳朴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