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一本西方宗教学核心理论的经典之作(首次出版于1993年,由耶鲁大学出版),通过汲取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神学、宗教研究和传教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对不同背景的大量皈信者进行访谈的第一手资料,作者对世界范围的宗教皈信情况进行了评估和分析。本书研究了不同的皈信研究理论,探讨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在皈信过程中扮
《圣俗之间:从韦伯到福柯》主要内容包括现代世界中的宗教,“上帝死了”之后的宗教问题:以涂尔干与西美尔为中心,宗教与知识论,宗教与货币,宗教与法律,宗教与秩序,宗教与权力,宗教个体化的两种模式。
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宗教学理论探索的一个系统总结。作者将宗教信仰作为宗教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深入探讨了宗教信仰的虚与实、宗教性与宗教形,以及所谓无形宗教等问题,以便能更深刻也更全面地理解宗教的本质及其社会历史作用。书中也探讨了宗教与政治的双向的和复杂的互动、宗教与法治的关系等经典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对宗教现象学、中国民间信
本书是段德智教授几十年来在宗教学领域的研究总结。段德智教授的是中世纪哲学和宗教学领域的杰出研究者,在阿奎那、莱布尼茨的翻译和研究上成绩斐然。段德智教授在本书里,先概论宗教学的基本概念、问题和研究方法,再从历史、本质、功能三个维度,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分析宗教,最后讨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宗教。本书是对国内外宗教学研究全面和
生活之路(汉译世界文学3)
本书的内容是1848年12月到1849年3月费尔巴哈在海德堡做的演讲,在这些演讲里,费尔巴哈继续发挥其在《宗教的本质》一书中的思想,认为是人创造了上帝,而非上帝创造了人,上帝不过是人的不同需要的体现,神学则是人最内在情感和观念的展现。在费尔巴哈看来,所有的神学都是人类学,并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上帝终将消失,因此哲学
《宗教的本质》是为了回应对《基督教的本质》的批判,在本书中,费尔巴哈除了继续强调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还提出宗教是自然界异化的结果的观点。在本书中,费尔巴哈分别论述了宗教的基础、自然宗教、自然宗教向精神宗教的过渡以及一般宗教的本质,明确提出神学就是人本学和自然学的论点。
本书以摩尼教的地方化为指南性问题,立足历代史籍、文集和地方志材料尤其是新出霞浦文书,勾勒摩尼教进入中国后的发展轨迹与衍变历程,以批评意识考查学界主流针对霞浦文书的定性说法,复原东南沿海的明教会与明教门,特别以“吃菜事魔”、摩尼教名相在其波斯故乡的原貌与闽地的变种这两个典型事例上分析地方化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深入考察摩尼教
《西天馆译语》清初刻本西番译语。西天馆,明、清时负责翻译古印度语言文字的机构。始设于明成祖永乐五年,设译字生、通事以掌其事。初隶翰林院,清乾隆十三年并入礼部。由此书是窥知明代官话实际发音的宝贵对音资料,是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 《赤
埃琉息斯秘仪是盛行于古希腊的一种神秘宗教,强调个人与神灵的沟通,因其具体细节和启示对未入会者一概保密而得名。它向所有会说希腊语和未犯杀戮罪的人广开门户,拥有为数众多的、来自不同阶层和不同地区的入会者,逐渐从一种地方性祭仪发展成为泛希腊性的仪式。作为古代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神秘仪式,它对古希腊的社会、政治、文化等乃至基督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