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唐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很好地认识和把握唐代历史,就应该深入地了解道教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本书选取了神仙道教与唐代社会、道教与唐代妇女、道士的宗教世俗生活、道教法术与民间习俗、道教神仙与民间信仰、岁时节俗中的道教印记以及儒、释、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等几个方面进行
岘泉集(全二册)--道教典籍选刊
宋前道经疑难字词考释
《全真道研究》第十辑共收11篇文章,均是运用了新材料、新方法且富有创见的文章,代表了当前研究全真道的学术前沿。所收录文章主要关注了王重陽全真修行之道、全真教與趙復北上時代的儒學格局、明代南京全真道士尹蓬頭考、道教女丹在明清時期的發展、嶗山道教在中國道教史中的地位等内容。作者为各高校研究全真道的知名学者、青年学者。
梳理明清宫观山志繁盛的社会背景及发展概况。分析明清宫观山志的编纂群体、编纂缘由、编纂目的、经费来源等问题,梳理其基本面貌;考察其刊刻、损毁、传播、存佚等问题。明清宫观山志的体裁与义例。(1)分析归纳平列门目体、纲目体、辑录体、纪传体、史志体等宫观山志的体裁特征;(2)解读其编纂义例。明清宫观山志在道教学方面的价值。(1
本书为李卓吾编选王龙溪讲学言论,并加以评点而成。王龙溪(1498-1583)名畿,字汝中,浙江山阴人。王龙溪为王阳明族子,是王学的重要传人。王龙溪中嘉靖五年(1526)进士,因阁臣反感心学,不就廷试而归。后官至南京武选司郎中,以讲学为人所忌,罢归。王龙溪在王门的地位确立于所谓“天泉证道”中王阳明对其“四无”说的肯定,人
八仙是中国文化中的奇观,存在形式多样,文化特征多元,用传统“典型形象”“主题”的阐释套路难于释读。本书将八仙视为宗教内外文化势力选择书写又为中国传统社会各阶层利用共享的文化资源,追踪其“写神话”的隐秘动机和心路历程,动态还原了宗教圣者神话的建构史,旁逸斜出的故事系统生长流变史和文化艺术变迁史。作者对宗教和文艺之间有关八
傅山手录《丹亭真人卢祖师玄谈》校释是第一部“集齐”了傅山先生承传的丹亭真人丹功导引体系,第一次对丹亭真人丹功导引相关著作进行系统的校释,第一次公开了署名傅山手录、手抄的许多珍贵资料与彩色图片。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撰写了傅山丹功引导释名、傅山丹功引导的重要文献、傅山丹功引导的主要内容、傅山丹功引导的主要师承、萧天
本书列入浙江省2019年度后期资助。全书考察道教仪经用字特点,辨析俗讹字,分析用字规律;从宗教、民俗、文化等多种角度考释仪经疑难词语,厘清疑义;将仪经语言与儒、释其他文献语言作参照,辨考仪经词语的源流演变,包括词源溯求和义源梳理;分析仪经词语的构造特点和构成方式;尝试描写仪经部分具有特点的词汇类聚体,初步揭示道教仪经词
本书以中国早期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之起源、形成、传播与影响为主线,论述了五斗米道在汉中的起源、形成以及传播至中国大江南北及海外地区的历史过程与深远影响,对五斗米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五斗米道的现代价值做了具体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全书以章节为单位,对东汉时期起源并形成于汉中的五斗米道及其传播历程进行了历史的探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