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年谱》采用中国传统的史学方法,将路德置于宗教改革这一大的历史框架之下,考证路德的生平细节、思想演变以及与同时代人的交往、书信往来,用逐年逐月逐日记载的年谱形式展现出来,由此全面展示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的发展历程、社会交往及其影响的发生史。本书第一部分是谱前:对15世纪末德意志的社会背景和路德家庭情况进行介绍。
本书共分八部分,内容包括:卜弥格传、卜弥格文献、卜弥格与南明王朝、卜弥格与中医西传、卜弥格《中国地图》研究、卜弥格与大秦景教碑西传、卜弥格与中国博物学西传、卜弥格与西方专业汉学的兴起。
本书以基督教和儒家为研究对象,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将二者作为两种“范型”纳入“宗教性生存伦理”的框架内,视为“同”一种宗教性生存伦理,又具有各自“不同”的思路和模式。“宗教性生存伦理”的观念指向以**性为根据、以**性为取向的人类普遍性本源性的价值生存秩序。以此为观念视阈,本书立足于基督教《圣经》及其现代神学的发展,依据
本书以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所办中文报刊《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中的中英新闻为研究对象,从量化的角度整体考量相关新闻的数量、篇幅、来源、文体、栏目、内容等,并结合报刊、档案、日记、回忆录等第一手史料,运用历史学、传播学、媒介学等理论与方法深入探讨中英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状况,剖析媒介呈现的背后诉求。还从多视角考察来华西方人
中世纪早期,欧洲发展出复杂多样的基督教文化,而自1100年前后,世俗诸侯领袖、并驱争先的派别及颖悟睿智的个人在这个基督教社会中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复合且不断变化的群体。本卷对中世纪后期欧洲基督徒生活的建制、行为与经验等内容展开了全方位探讨。该阶段的教士阶层在司铎、主教和教宗的角色分配上有了新的认识,并在教导平信徒方面有所
在进行文本辨析之前,作者首先以概述的方式对《君士坦丁赠礼》的伪造性质做出判断。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辩伪分析:对照4世纪的历史记载和帝国政治制度进行辩伪;对照包括钱币在内的帝国典章文物进行辩伪;对照基督教教规教义进行辩伪;根据此文件“执行”过程中没有隆重的政权交接仪式进行辩伪;根据文件中的字词文法错乱和逻辑
《亚东传道之开拓者耶德逊传》原著者不详,张文开、黎文锦译,十二章,民国九年美华浸信会印书局。此书为一位美国传教士耶德逊(AdoniramJudson)个人传记,耶德逊被是北美第一位海外宣教士,被誉为缅甸拓荒先锋。此书分为十二章,讲述美国传教士耶德逊从少年到晚年比较重要的人生节点事情和活动事迹,其中主要介绍了耶德逊从东亚
《入华耶稣会士列传》法国耶稣会传教士费赖之著,原书名NoticesbiographiquesetbibliographiquessurlesJésuitesdel’anciennemissiondeChine.1552-1773,冯承钧民国二十五年译。此书介绍了1552年至1773年间五十多位在华的耶稣会士传其中也包含
本书是基督教神秘体验论传统中最有影响力的作者之一吕斯布鲁克(1293—1381)的重要著作。作者基于本人的神秘体验,以灵性的、隐喻式的,而非理论思考的方式,生动地描述了其神秘的灵修之路,描述了神人之爱的神秘体验历程,也就是灵魂如何在敬虔的朝圣途中遇见上主,并最终在沉思中栖息于上主中,甚至通过神而成为神。“婚恋”是指人性
本书分三个部分:导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导论部分,费尔巴哈主要概论了人的本质和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他思考的对象,并将宗教归结为对无限的认识;在第一部分,费尔巴哈论述宗教的人本学本质,他认为宗教是“真正的或人类学的本质”,上帝作为“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存在或法律”、作为“爱”等方面,都是为了适应人类的本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