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从书为《近代华侨史研究资料汇编》的第四辑,在汇编、续编、三编的基础上,收录了有关近代华侨史的研究资料100余种,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华侨相关文献,包括华侨教育、华侨人物、华侨汇款、侨务行政等方面的资料,特别是重点收录了珍稀侨刊10余种,如《华侨商报》《侨务》《华侨旬刊》《南大华侨》等重要刊物,文献来源包括民国时期出版的图
册命制度是早期中国最具特色的政治制度之一,也是先秦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书从铜器铭文资料出发,对西周时期的册命制度做了重新回顾与全新解读。通过考察册命礼兴起、发展及衰亡的历史脉络,对西周中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王权的发展、各级贵族与王室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作了系统的梳理。与此同时,本书还从侧面探讨了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王朝权
崇“廉”尚“洁”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道德传统。追根溯源,在历史上最早展开论述这一问题的当属西周初年的统治者。此后,不少思想家和开明的政治家,都对“廉洁”问题多有论述。形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思想体系。目前,学界对于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还是比较重视的。不少学者也业已取得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成果。但不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
本书主要探讨明代文官考察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有关问题,包括京察与大计制度的历史渊源、设计特点、决策过程、运行实况以及明代文官考察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与意义,是一部典型的明代政治制度史专著,其聚焦的职官制度史是传统制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对官员考核的研究则又是职官制度研究的重中之重。全书分上篇和下篇,分别探讨中央文官京察
本书从海洋经济的角度理解明清广东、福建乡村社会的变迁,强调以海为主的生产生存方式具有独特的节律和特质;同时,沿海地区不能简单地视为划分海洋和陆地的地带,而应将之视为一个包含了各种不同生计人群的活动区域,主张从水陆互动的关照下重新审视人与海、陆之间的关系。本书试图从明清时期广东、福建沿海地区人群的户籍身份、经济生产和社会
首先,本书从疫情防控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社区”作为切入点,对基层社区参与疫情防控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强调作为公益一方的社会组织介入社区治理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对疫情防控和社会治理有借鉴意义的理论模式和实践路径。其次,从社会支持的角度,通过参与式观察、访谈等方法,详细记录描述了社会公益组织守望相助、共同抗疫的经历,
本书以1726-1799年间的五起云南疆臣贪腐案件作为观察对象,探讨了雍乾时期改土归流对云南产生的影响,以及雍乾两朝君主统治思想,形成以下核心观点:第一,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是清前期云南与内地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节点,以此为标志,云南地区在政治、文化上产生了较大的变革,不再是一个政治地位边缘化的边疆省份,而是逐渐转变为与中原
在宋代,士人阶层队伍空前膨胀,与之相应,士人阶层女性群体的数量也随之扩大。本书明确界定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的概念,从秩序、规范与女性的实际生活入手,按照社会家庭个人三个层面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广泛考察宋代国家、士人社会、地方乡里以及士人家庭等对女性的规范,系统展现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的生活实然,并从多角度、多层面透视宋代社会秩
流氓是社会过剩的劳动阶级,也是侠客堕落的产物,是社会上暴力性力量的一部分。对流氓来说,传统社会的法律、道德规范一概不具任何约束力。流氓的频繁活动,干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威胁有产阶级的利益,甚至导致社会局势极不稳定,流氓意识也随之渗透至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领域。在中国历史上,流氓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本书是第一部系统
本书详细论述了民国初期(1912~1916)袁世凯政府下各行政部门的成立过程、组织架构、人事调整及发展演变,根据需要也涉及晚清政府及袁世凯帝制结束后的相关内容。书中分别对外交、内务、财政、陆军、海军、教育、司法共七个行政部门进行研究,最后对行政各部演变所反映出的民初社会发展进行了论述,认为以往学界对袁世凯统制时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