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善先生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著名学者,本书是继《不日记》之后,陈先生第二种研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札记。千字文章,扫遍现代文学史上的犄角旮旯,从微观层面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特别是史料发掘略陈管见,每篇挖掘一件文学史轶事,为读者提供阅读新文学作品之外必要的角度与翔实的资料。以极经济的篇幅,谈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某些鲜为人知或悬
《文心雕龙解诂举隅》是训诂学上较为系统和全面训释《文心雕龙》的学术专著。该书对《文心雕龙》多家校注本或笺注本尚存疑义和歧义的字词,重新作了较为详尽的训故,以徵证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一书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字词讹误,以及考证字词本义或出处,并对《文心雕龙》历来多家校注本或笺注本出现的训释进行纠摘,解决了原书
《文心发义》是一部较为全面系统阐发刘勰《文心雕龙》义理的高学术品位著作。作者综览、深研历代名家品评、校注《文心雕龙》的著作,以新的学术架构与新的学术方法对原著进行具有开创性的笺注阐释。该书体例独特,作者详征博引典籍作为“集引”,积数十年之功深究刘文而阐发其义理作为“发义”,并以训诂疑难僻字作为“雍案”,集经学、朴学、小
该书是一部关于文学批评史的文艺理论专著,全文共八章,外加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当代文学史上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过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由于它在政治文化的规约中的特殊性,它并没有在学科的知识层面充分的发展,文学理论批评也没有被当作一个专门性的知识范畴。在20世纪50-70年代近30年的漫长岁月里,它直接延续的是40年代以
伴生于文学创作的文艺评论,古已有之。在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更是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百花齐放、不断发展,成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艺高质量发展、引领文艺从高原攀向高峰的不竭动力,不可或缺。本书开篇从中国文艺评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开始回顾,在理清文艺评论的基本概念与现实意义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新时代文学评论的内涵价值、发
本书为作者近年来多轮讲《文心雕龙》专书的讲稿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全书从《文心雕龙》五十篇中选取三十篇,分为十九个专题,联系《文心雕龙》全书和刘勰整体文学思想,乃至先秦至六朝文学理论批评史,对《文心雕龙》的重要篇章和理论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疏解和辨析,并证之以典型文本案例,可为进一步理解《文心雕龙》的基本理论引路。本次进行了
本书精选申明秀近15年来发表的20篇文学评论,这些评论都是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去解读文学作品,涉及中国古代的小说、中国现当代小说,以及一些诗歌与理论批评,这些文章有着较高的学术性。本书按照被评论作家与作品的时代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古代文学的文化现场;第二,现代文学的文化转型;第三,当代文学的文化拼图。其中对《红楼梦》的雅
二十世纪中国是个交织着变革与革命,血与火,希望与悲凉的大时代,而世纪之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二十世纪独特的文化坐标。如何看待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启蒙?是文艺复兴?是现代性的纵横开阖?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加工完成的。作者通过对新文化语境下周作人的思想道路、文学思想、艺术创作、生活态度等方面的考察,以此来观察“故事
孙郁先生在中国人民大学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本书即以他授课讲稿为底本,梳理了民国时期的文学生态与流脉,内容涉及旧派小说、诗词、戏曲、谣俗的延续与传承、新诗、新小说、新观念的缘起与成长。书中论述了鲁迅、周作人、老舍、曹禺、沈从文、巴金、张爱玲、钱钟书、萧红等多位作家及其作品。作者以宽厚的史学观,聊天式的讲述,打开民国文学的
本书选择民间、官方和学术视野中的文学作品为案例,论述在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的路径转向和价值嬗变,横纵铺陈地分析了开放、融合、多维的数码多维路径,展现了二十一世纪初文学的路径转向以及接受变化。当代人通过对移动网络路径的日常化近用,沉浸于感知时间、诗意生活、媒介真实和审美式生存的体验。数码文字路径、视媒路径和声媒路径三大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