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相对完整的石刻碑志八十三件,分为“整理篇”“研究篇”两部分。“整理篇”首先对收录各篇石刻碑志断句标点,并依据现有研究做了相应的校注;其次,每篇石刻碑志都附有解题,阐述碑刻撰书情况、发现经纬、内容、收藏状况等,对一些重要的碑刻,此前研究者所写题跋文字亦在收录之列;最后,罗列各碑志相关收录情况与
本书作者选择近半个世纪以年来在蒙古国地区发掘清理的174座中小型匈奴墓葬资料(其中包括作者亲自参与发掘的额金河流域106座墓葬)作为主要基础材料,并参考俄罗斯外贝加尔、中国北方地区匈奴墓葬资料,在系统梳理匈奴中小型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况的基础上,对墓葬的分布特征与结构、出土随葬品及殉牲、埋葬方式与丧葬习俗等方面展开深
《东亚文明》是由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本书为第3辑,分为先秦考古、历史时期文物考古研究、区域历史文化、域外遗珍、科技考古、考古学史、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田野考古报道8个部分,内容涉及商周青铜器纹饰、良渚文化北进、丝路背景下的茧形壶源流、明代陶瓷艺术与文人风气、玛雅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比较
日本道观及其收藏的珍贵文物分类研究
2017年3月,一批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珍藏文物走进故宫博物院,以“浴火重光”为题,在午门东雁翅楼盛大展出。展览主题彰显了这批珍宝极其特殊而惊险的传奇经历,吸引广大中国观众的目光。故宫展览结束后,这批珍宝先后赴敦煌研究院、成都博物馆等6地巡回展出,所到之处皆掀起公众对阿富汗文明与文化关注的热潮。此展原计划第7站抵达南京博物
铜鼓是中国和东南亚共有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古老(具有约三千年历史)的民族历史文物,它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各国,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共同载体,绵延至今,渗透到了这一地区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承载着当地民族的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生活理想和审美要求等文化内容。可以说,中国南方(主要是西南和岭南)和东南亚构成
《亚洲腹地考古图记》是一部大型考古报告,是英国探险家斯坦因1913年7月至1916年2月,历时两年零八个月,行程约18000千米,东迄河西走廊,经塔里木盆地,西至阿姆河上游和伊朗,南自兴都库什山,经准噶尔,北达内蒙古西部地区,在这一区域进行的考古研究成果。考古报告记载了斯坦因沿途考察的古代遗址、墓地、道路遗迹与发现的大
大山古坟日本独*的前方后圆坟形式,与埃及金字塔、中国秦始皇陵并称世界三大陵墓,其雄伟壮美的外观彰显了政权的兴盛和皇室的权威。 本书作者森浩一教授长年钻研前方后圆坟,掌握丰富的一手资料,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巨大古坟营造的技术面与文化观;日本建筑插画泰斗穗积和夫则以细腻的笔触图解庞大的古坟,揭开了日本古坟时代的神秘面纱。
礼乐制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青铜礼器是中国礼乐文明的载体和标志,承载了丰富的精神内涵。许宏在本书中,梳理了中国距今六千多年至三千多年从原始铜合金到红铜、青铜的考古发现,捋清在甲骨文发现之前一千多年青铜技艺发展的脉络,勾画了东亚大陆青铜文明画卷的卷首,追溯青铜中国的肇始。 一书尽览中国青铜文明源流。 权威考古学家从考古发现
对于中国佛教艺术与域外关系的研究,人们大多关注来自印度的影响,少有研究中国佛教造像的对外输出。以往由于佛教实物的缺乏,无法验证古文献记载中六朝佛教文明的辉煌,导致对朝鲜半岛、日本早期佛像来源的认识,多注重北朝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南朝佛教造像的新发现及相关研究的深入,有条件进一步论证在汉传佛教文化圈形成过程中,南六朝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