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快速发展,空间电磁场、重力场、大气热红外、高光谱气体、地表形变等成为构建地震立体监测系统的组要组成部分,为地震在不同圈层的响应探测提供了高覆盖率、高分辨率的天基平台,在地震短临监测预测中显示出强大的应用潜力。越来越多的震例研究证明,地震孕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异常信号在岩石层、大气层、电离层会形成逐渐汇聚
本书介绍中国地震实验场(CSES)的综合概念框架、科学目标和研究重点,以及在地震学、构造物理学、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等观测基础设施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书中阐述CSES初始阶段形成的区域断层模型、区域速度模型和区域大地形变模型。本书涉及多门学科和固体地球物理广泛领域,通过CSES描述多种学科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CS
地热单井取热主要聚焦于“取热不取水”的地热开采新方法。本书系统介绍了地热单井取热系列方法的取热原理、参数影响规律、现场应用等方面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成果。全书共7章,分别介绍地热单井取热方法、单井井下换热器参数优化与结构设计、单井同轴套管闭式循环取热机理与参数、单井同轴套管开式循环取热机理与参数、多分支井自循环地热系统
本书以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为案例,引入集体记忆、地方建构等理论,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利益主体下黑色旅游地集体记忆与地方建构特征,探讨集体记忆与地方建构的互动影响机制,以揭示黑色旅游地特殊的人地关系。
本书根据地震地质调查、遥感影像解译、地球物理勘探、钻探验证、探槽开挖等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小震精定位、宏观地震调查、余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特征等资料,对苍梧5.4级地震震中区主要断裂活动性进行了鉴定,对震中区贺街-夏郢断裂进行了活动性分段研究,主要成果有:贺街-夏郢断裂分为三段,其中中段最为活动,在中更新世中晚期还在活动;
为进一步规范在地震强干扰的复杂环境下次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指导次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标准规范,制定本
本专著以我国地震抗灾能力指数为研究对象,在介绍地震灾害及风险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地震抗灾能力指数基础理论,借鉴国内外抗灾能力指数评估方法,构建我国地震抗灾能力指数评价体系和模型,运用GIS、矩阵、雷达图等对我国地震抗灾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并从国家、区域和典型省份三个层面提出了地震抗灾能力建设策略。本专著为我国地
本书以地震应急指挥机构的震后应急响应为主线,全书共分为四章。第1章总论,介绍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应急响应;第2章为应急指挥机构,包括联合国地震救援协调及美国、日本、俄罗斯应急管理相关的体系、系统;第3章为地震应急响应案例分析,包括造成不同量级人员死亡的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四川芦山三次地震,以及造成次生核事故灾害的东日本
本书总结了近年来砂岩热储地热尾水回灌领域的研究应用发展状况,梳理了地热尾水回灌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对实现地热田“采灌均衡、可持续开发”具有较强的参考借鉴价值。
本文件对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法确定场址最大可信地震动的方法、步骤和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包括进行场址地震动参数确定需要完成的内容、地震动模拟方案设计、地震动模拟结果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等。2018年颁布的《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明确规定需要“考虑最大可信地震”对场址设计参数产生的影响,但工程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定。本规范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