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自然观、历史观、价值观三个维度,深入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自然观的历史演进推动形成现代科学的有机论世界观,给生态文明奠定了哲学基础;以唯物史观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是为应对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而提出的时代问题,人类文明转型却是历史发展的趋向;环境伦理思想在现代环境保护意识觉醒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体系化,成
本书共分六个模块,内容包括:个人形象认识、化妆与发型、服装款式搭配技巧、服装色彩搭配技巧、服饰搭配技巧和模特形象管理。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加剧了社会撕裂、政治纷争、经济衰退,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焦虑情绪。不同政治理念、治理框架和社会文化心理以及相应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之间的比较、分析和反思充斥各大媒体和学术、政策期刊。然而,值此全人类共同面临大危机之际,我们是否应该更深层次地审视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形成和助推这种生存状态的理念与制度。鉴
本书从道德情绪的社会功能出发,围绕道德情绪特征以及情绪在道德判断与决策中发挥的作用,展开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围绕道德两难情境中,情绪和认识的交互作用展开探讨;第二章围绕基本情绪与道德情绪的类别划分与影响作用进行评述与研究;第三章从情绪的动机维度出发,围绕道德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展开研究;第四章主
本书作者是新自然法学的代表人物,本书是其讨论法律道德主义的经典作品。当代思想家通常认为,法律对那些无害于他人的背德行为所进行的规制从根本上说是不公正的。罗伯特?乔治捍卫了一个与当下流行的观点针锋相对的主张,他认为“道德性立法”在维护文化环境的“道德生态”方面扮演着一个正当的角色。罗伯特?乔治向我们展示,一种对于道德立法
这是一本教你与不安、逆境、怀疑、否定从容相处的人生指南。本书从关于友谊的各种经典论述中,精选了西塞罗、蒙田、培根和梭罗的四篇阐述友谊的文章。这四篇文章为你分析应对世界的方式,尤其是面对人际交往中的不确定性的重新理解与自我和解。当遭遇不安与逆境时,当一次又一次怀疑与否定自己时,当每次想要放弃、随波逐流时,四位先贤充满智慧
《公德论》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利用哲学与多学科交叉、思想史与社会史结合、比较法以及规范论与美德论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思想史切入,对公德的发展脉络和理论框架进行梳理总结,对贯穿于公德观念变迁过程始终的核心价值加以探寻。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所带来的空间范围扩展以及空间结构转型的现实背景,对公德的基础理
本书力图全面呈现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生态思维对于我国发展模式转变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从时间跨度上来看,纵横几千年;从创作理念来看,着重学术与政治、研究与宣传、宏观与微观、历史与逻辑、严谨与通俗的有机统一;从写作风格来看,紧紧围绕人类文明发展理念与模式的重大变迁铺陈展开。概言之,本书
本书从城市社区亲社会行为征象出发,在对公共德性的现实拷问中,通过相关实证研究,建构了一种城市社区助人动机的皇冠模型。继而围绕关于公共德性研究的思想史,以及公共德性的培育实践思考等,揭示了城市社区公共德性的理论资源和学术范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野生动物资源学院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受益学生万余人,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也得到了大量主流媒体的关注。2014年,在阿里公益项目组联合《生活报》组织开展的寻找龙江“江河卫士”活动中,学院爱鸟协会作为高校大学生社团荣获“江河卫士”称号;2016年,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举办的黑龙江流域环境保护大使活动启动仪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