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是中医的经典医学著作。《伤寒论讲座撷要》一书按照对应的方式,对原文按照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将成因、辨证要点、病机、治法、方剂入手,理、法、方、药一线贯通,并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部分疑点、难点作专篇进行了讨论。书以提纲式的写作,勾勒重点,阐明玄机,对学习原文有很大帮助;书中要点突出,条理清晰,主
《伤寒论崇正编》凡八卷,卷首有左公海序、读法。卷一至卷七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篇,卷八为删伪篇。末附《读仲圣书有误五大险证治法》。注文采集前人之说,并加按语,言简意赅,见解独到,是中医近代史上著名的《伤寒论》注本之一。
全书据白云阁藏本白文序列编次,各难之后则由黄氏考究各家得失,证诸响经》旨趣,综合疏证并会通大意。书末另附黄氏纂辑之《秦越人事迹考》、《难经注家考》两篇。前者系其对《史记》扁鹊传记之笺疏;后者则集辑历代《难经》注家(包括日本学者)所撰书目,共计五十家,以稽其书之源流。
作者以中医理论基础,结合六十馀年之临床实践经验,为伤寒论逐条注释的著述,为中医提供系统的辨证论治实用的技术。
三因司天方首见于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针对不同的运气特点而设。善用三因司天方治疗内伤外感的各种疾病是龙砂医家的绝技。但近代以后,随着五运六气成为中医学传承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三因司天方鲜用于临床。近年来,顾植山教授把这十六个方重新挖掘出来,带领龙砂弟子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神奇的疗效。为了帮助广大中医工作者
本书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首任主任张谷才编写的未刊本《续编实用金匮教学参考资料》,经整理刊出。本书主要是根据《金匮要略》中的方剂,从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以及古代应用、现代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另外,作者根据其多年的教学、临床经验,从《金匮要略》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以七言诗歌体例,编成汤头歌诀。每
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尝试性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现代阐释,如对阴阳五行、气血精液、六淫七情等理论进行了阐释。同时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以及部分经方的原理进行了阐释,重点探讨了中医学传统理论如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而面临的现实问题。本书的创新之点是试图改变中医一直以来用阴阳五行等文化符号对人体、
本书分上、中、下篇。上篇首先介绍翻译的基本概念、标准和原则、方法和技巧及翻译的过程。下篇首先从翻译风格、翻译策略和目标实现等方面描述四位译者的翻译风格,从原文解读和文化意识等角度分析出现不同翻译风格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对等策略、本体补偿策略、舍喻体译喻底策略和隐喻显化策略等翻译策略以及相对应的直译法、意译法、直译
本书是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国家传承基地主任吕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主任医师)融《易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经典理论于一体,运用李可古中医学派“气一元论”的核心学术思想,结合三十余年的临床实践,将理法方药与药方法理相互贯通,采用逐条及类方分析两种方式对《伤寒论》398条进行了阐释。本书始终贯穿“逐症分析,
本书为《国医大师李金庸医学全集》分册之一。本书为内经选读课程的讲义,是根据中央78(56)号文件精神和卫生部1978年3月颁发的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为加深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并在此过程中培养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而编写的,当时作为原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研究生班前期课程中的内经试用教材。由于《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