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该书中,作者独辟蹊径,以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论为基本线索,批判性地考察了费希特在1794,1798/99和1812年三个版本的知识学形态,指明了它们的内在的演进线索。该书指出,知识学的困境与“发展一种同时是存在论的形而上学”这一努力相关联。费希特要求,借助先验哲学的思维方式,不仅仅要去阐明其自身并不“存在”的存在者根据
本书为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拔尖人才项目(BJS2024016)成果。古希腊怀疑论在此前的希腊哲学中有其根源,在赫拉克利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学派甚至德谟克利特主义者等人那里发现很多准怀疑论因素。这构成了古希腊怀疑论的“前身”,本书将在引论部分对此做出阐明。本书上篇部分处理皮浪主义怀疑论问题,重点关注
本书为纪念康德诞辰300周年(1724-2024)献礼;对康德《判断力批判》之第一部分“审美判断力的批判”作出较详细的文本解读;主要面向文学界、艺术界、美育界人士对美学理论和研究的需求。在传统“以康德解释康德”的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应用认知神经美学成果采用“以科学解释康德”的方法,将康德的哲学性概念和阐述与现实审美过程相
本书以康德原著《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为基础,解析康德的先天综合命题何以可能的认知观,以及在对纯粹理性批判的前提下,归趣于理性自律的道德观。分析与解证康德认知与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逻辑推理进路;阐释它在对不同逻辑层次的理性机能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在理论、方法问题上所作出的贡献与存在的问题。以前者为轴心,从纵向探
《哲学问题》是著名哲学家罗素在1912年出版的一部普及性哲学作品。该书在20世纪上半叶的欧美学界非常流行,引导了当时人们对于哲学学科的基础认知。书中所讨论的主要议题,当前哲学界依然在热烈讨论,包括存在物问题、摹状词理论、亲知知识概念、知识与信念的关系等,尤其是对于哲学价值的讨论,被视为圭端臬正。罗素认为,哲学沉思可以让
本书为康德著作全集的最后一卷,主要包括康德关于逻辑学、自然地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著作。康德曾经在格尼斯堡大学多次开课讲授这些课程,被认为是教育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而他的逻辑学讲义则是对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述和概述。本卷内容大部分为首次译成中文。与《康德著作全集》第9卷相比,本书增加了各篇科学院版的编者导言、科学院版
本书是《康德著作全集》的第8卷(注释本),主要收入康德1781年之后的论文,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关于一种世界公民观点的普遍历史的理念》《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人的种族的概念规定》《论目的论原则在哲学中的应用》等等,丰富了康德在哲学、政治学、神学、语言学、自然哲学等各领域的观点,研究这一时期的著作,是理解康德后期
本卷包括康德两部重要著作:《学科之争》和《实用人类学》。前者分别讨论了哲学学科与神学、法学、医学等的分歧与争执。后者第一部分为人类学教学法,论述了人的认识、情感与欲望能力;第二部分为人类学的特性,对人类在个体、性别、民族、种族、种类方面的特性作了简要探讨。两部著作都是康德的重要作品,特别是《实用人类学》,是人类学史上不
本书为《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注释本,收入《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未来形而上学的奠基》《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是康德关于形而上学的重要著作,体现了他学深邃的哲学思想,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研究康德思想的必读书。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相比,本书增
本卷的内容是《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于1781年问世,因被人误解为“贝克莱主义”而使康德异常苦恼。于是康德于六年后对这部书作出了修订,尤其是增加了“对唯心论的驳斥”一节,并大大地压缩了有关再生的想象力的派生作用的部分。《康德全集》科学院版的编者把第二版单独编为第三卷,而把第一版中修订较多的部分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