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吴天岳教授在北大讲授多年的西方哲学课程为基础,分十五讲展示了从前苏格拉底到中世纪盛期2000年间西方哲学发展的整体面貌。上册八讲,梳理了从古希腊哲学开端至普罗提诺的哲学史发展线索;下册七讲,梳理了从奥古斯丁至近代哲学之前的中世纪哲学传统。 本书在呈现西方近代以前哲学发展内在理路的同时,每讲精选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核心
主编李瑜青,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根据康德本人的提法,他的哲学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批判时期,构成批判哲学体系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部大作陆续问世,康德的学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在世时,德国的许多高校就专门开设了介绍和研究其学说的大学课程。康德的学术生涯受到过
主编李瑜青,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在哲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与当代其他启蒙思想家一起,汇成一股强大的反映时代特点的思想巨流。歌德曾说:狄德罗就是狄德罗,他是无与伦比的。“狄德罗一生笔墨生涯内容丰富,绚丽多彩,其文章语言优美、流畅,有很强的可读
主编李瑜青,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休谟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的思想对西方近现代理论从不同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怀疑论曾把康德“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促使康德开创了德国的哲学革命。现代的实证主义以及第二代的马赫主义、第三代的逻辑实证主义都把休谟看作他们的宗师。实用主义也认为休谟学说是它的重
本书对E.P.汤普森(E.P.Thompson)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分析与评判。从切入视角看,汤普森从文化入手,对马克思的“基础-上层建筑”模型进行了重估,提高文化在社会构成中所占的比重,并强调一种以“整体斗争方式”存在的文化。从研究方法看,汤普森把历史主义方法作为其历史理论的重要分析方法,表现出重偶然,轻必然;重
本书是近年来国内布尔迪厄文艺社会学研究的一部系统著作。作者考察布尔迪厄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西方社会科学场中的理论占位,阐述他如何依据习性、资本和场构成的社会实践总公式,提出文艺作品的生产和接受一体化的系统理论,把文艺社会学构建为以科学认识论为前提的社会历史诗学和实践美学。全书突出展示了布尔迪厄遵循法国理性传统,
本书探究了康德作品的产生背景,考察了康德与莱布尼茨和休谟的关系,以及康德的一项努力,即建立一种既非唯理论又非经验论、但能显示人类理智界限的哲学。
1889年,尼采突然神智失常。此前,他的哲学几乎完全被世人忽视;此后,他逐渐成为各类人争相膜拜的偶像。然而,对尼采思想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尼采当年曾有预见:最重要的是,不要将我和不属于我的思想混为一体!本书通过对尼采生平与著作的探究,揭示了尼采思想中固有的模糊与歧义,并对百年来人们对尼采作品的诸多误读进行了梳理
本书勾勒了黑格尔哲学的轮廓,对他的观念和主要作品进行了广泛探讨,涉及黑格尔的时代和生平,以及历史的目的、自由和社群、逻辑和辩证法等主题。
主编李瑜青,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尼采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尼采”条目,对这位哲学家作了这样的定评:“他对他那个时代的文化和道德,尤其对基督教、盲从主义、民族主义作了激烈的批判。几乎所有20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以及最伟大的德国诗人、小说家和心理学家都曾深深地受惠于他。同样,在其他国家,尤其在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