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内容上承接《古本戏曲丛刊七集》,收入清代乾嘉时期传奇、杂剧六十种左右。乾嘉时期名家辈出,作品繁多,八集由专家编纂目录,精选海内外图书馆珍藏的孤本、善本,其中《彩毫缘》《新西厢》《江流记》《进瓜记》皆为难得一见的孤本。本书在开本、装帧上延续《古本戏曲丛刊》系列丛书的形式,是深具研究价值与收藏价值的一套古籍线装书。
本书据《昆曲集净》影印整理。原版线装2册,系手抄本,民国版,誊写工整美观,由国民党元老褚民谊编撰,曲谱由昆曲大家陆炳卿、沈传锟详加校对,昆曲大家溥侗点正讹误。昆曲净行典型,向有七红八黑四白三僧之说。该书收录七红(关羽、赵匡胤、屠岸贾、火判、炳灵公、昆仑奴、回回王)、八黑(张飞、钟馗、包拯、项羽、胡判官、铁勒奴、尉迟恭、
鼓词,一般是指以鼓、板击节说唱的曲艺形式,这种说唱形式的历史十分悠久,源于宋代,兴盛于清代,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派别。鼓词作为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不仅仅是纯文本的俗文学,更是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综合文学和艺术形式。此次整理的鼓词是郭俊峰先生潜心三十多年搜集整理的散落于民间的51本鼓词珍本,且部分版本在
廖可斌教授主编的《稀见明代戏曲丛刊》(八册),整理、收录了明代杂剧42种、传奇38种、佚曲230种,所据底本大部分为孤本,因而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对于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特别是明末清初戏曲的发展过程,管窥当时戏曲发展概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国戏曲集成》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太原、河南等省市及高校图书馆、戏曲院团搜集历代创作的三国戏587种,其中完整剧本471种,残曲、存目116种,分编为《元代卷》、《明代卷》、《清代杂剧传奇卷》(上下)、《清代花部卷》、《晚清昆曲京剧卷》、《现代京剧卷》(上中下)、《山西地方戏卷》、《当代卷》(上下),共8卷12
“古吴莲勺庐抄本”为清末民国苏州人张玉森(古吴莲勺庐主人)遍访大江南北,收藏、抄录历代戏曲(传奇、杂剧)数百种,上世纪三十年代张氏藏书散出,郑振铎闻讯赶赴苏州,挑选其中百种。古吴莲勺庐抄本中多有失传已久的孤本、稀见本,为戏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郑振铎藏古吴莲勺庐抄本已经捐给国家图书馆。其余部分目前藏于苏州博物馆。
《国家图书馆藏牡丹亭珍本丛刊(套装共16册)》选录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牡丹亭》明清珍贵版本十多种结集出版,明代的《牡丹亭》善本都囊括其中,为戏曲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牡丹亭》版本流传、演变的珍贵资料。
《古本戲曲叢刊》(以下簡稱《叢刊》)第六集於二〇一六年出版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積極投入到第七集的編輯工作中,曾先後召開了兩次《叢刊》七集的選目編纂會。經過兩年多的不懈努力,第七集終於面世。這套編輯時間長達六十多年的大型叢書,離最終完成又跨進一步,這是值得我們高興的事。 《叢刊》第七集的出版繼續
从明代嘉靖、万历开始,一直到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是折子戏演出兴盛的时期,大量弋阳腔和昆腔的戏曲选本被辑刊出来,反映戏曲创作和舞台演出的繁荣盛况。本书辑录明清时期孤本戏曲选本20多种,按照原貌影印出版。这批戏曲选本无论是对明清戏曲史的研究,还是昆曲、花部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
《秦楼月》传奇上、下两卷,共二十八出(其中二出为李渔增补,朱素臣剧作实为二十六出)。收录在《古本戏曲丛刊三集》,清康熙年间文喜堂刻本,武进涉园陶氏据此影印,《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也据此影印。题名《秦楼月》,下注“笙庵传奇十五种”《秦楼月》采用传统戏曲中才子佳人的主题模式,以吕贯与陈素素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贯穿全篇。此底本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