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音乐图像学的角度,以考古出土的乐器、陶俑、器物,以及存世乐器、壁画、绘画、雕塑、书籍等为研究对象,与音乐考古学、音乐史学、民俗音乐学等研究方法与成果相结合,对中国音乐史进行系统梳理和阐释,700多幅图片,80多条珍贵音频,运用“三重证据法”,从音乐图像学的角度别开生面地讲述中国音乐史,展现了中国古代音乐近一万年发
薪火相传、传承文脉——《礼俗之间: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这套大型中国音乐学术研究丛书,共13卷,五百万字,是上海音乐出版社“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之一,荣获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著名音乐学家项阳先生及其硕博研究生们“集体性的协同攻关”中国音乐文化史成果的集中展现,也是当代
《白石道人歌曲》系流传至今的唯一宋代乐谱。姜夔的词格律精严,将江西诗派的瘦硬之体入词,并参入了晚唐诗歌的绵邈风神,从而开创了一种清空冷隽、高雅凝重的词风。此书保留了姜夔词的乐音,尤其是其中自度曲十七首旁注音谱,为研究宋词乐律之重要资料。底本为清钞本,范景中、周小英过录郑文焯批点,并自撰题跋。
古籍影印。书稿含宫商角徵羽五意两卷,续集一卷,共收琴谱约三十八首,包括阳春、梅花引、长清、白雪、短清、归去来辞、御风行、渔歌、雉朝飞、庄周梦蝶、昭君引、屈原问渡等等。所用底本出自日本内阁文库,为天壤间孤本,近代琴学名家多未之见,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清湖琴谱》为日本所藏孤本,主要参照《梧冈琴谱》成书于明代十六世纪中期,可
古籍影印。书稿共二十卷,卷一至八论琴理,辑录历代琴人传,说琴律,辨琴,释指法。九至二十卷收录琴谱八十曲,几乎都有解题、后记等,并特别注明了传谱人或校谱人。全书刊刻于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告竣,可见郑重其事。著名古琴演奏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査阜西先生以为书稿是一部对明代古琴有总结性
本书辑录中国古代音乐文献,并参照现代科学的图书分类法进行编纂。所收资料上自先秦,下迄辛亥革命。《中华大典·艺术典·音乐分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经目:乐舞、乐论、乐律、琴学、雅乐、宫廷音乐、鼓吹乐、俗乐、歌唱、舞蹈和乐器。在每个经目下面又具体分设以下纬目:题解、综述、分述、传记、记事、人物著作、艺文、杂录、图像图表和乐
《大还阁琴谱乐诠》是以明末清初虞山派琴宗徐上瀛于公元1673年出版的《大还阁琴谱》为依据,对其所录全数三十二首琴曲所进行的音乐诠释。所谓乐诠,指一种重新解读、诠释和记录古谱并再现其音响的音乐行为。
《重刻律音汇考》为《律音汇考》之重刻本,以重振文庙祭祀礼乐为旨归,按“律吕溯源”“乐器审音”“仪礼尊经”“诗乐存古”的思路,将礼、乐熔于一炉。清邱之桂撰,汪树堂重刻。《律音汇考》为古乐专着,含古琴曲谱二十四曲,清代古乐家、琴家邱之桂于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撰成,刊行后流传广泛,在清代即多次重刻。清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
古琴是中华文化中颇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与书法、绘画、围棋并为文人雅士必备之一艺,而在中国古代文明历程中绵延不息,成为人们修身养性,以为文雅的具体表现,故有“琴棋书画”四雅之说。中国古琴有着悠久历史,早在远古时期便出现在古代的祭祀或盛典之上。传说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琴,也有“伏羲作琴”之说,“舜作五弦之
《琴学入门》,清张鹤撰辑,祝凤喈校订。为清代编订的古琴入门琴谱。张鹤,清后期琴家,字静薅,上海城隍庙玉清宫道人,能诗词,主要活动于咸同时期,长期随著名闽派琴家祝凤喈学琴。《琴学入门》分上、下雨卷。上卷为琴论,摘录祝凤喈琴论专着《与古斋琴谱》中之基础内容,以适应初学者的需要。下卷为曲谱二集,收琴曲二十首,仅二首有词。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