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说唱·安徽卷·综合分卷》是《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成果,是大系文库系列图书之一。本书主要介绍安徽全省民间说唱,收录曲目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38种曲种,包括小曲花鼓类滩簧高腔类鼓曲唱书类香头锣鼓类荟萃篇以及散文类之评书、相声、快板等。内容包罗万象,既
本书底本为国家图书馆所藏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刻,清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书业堂重修本《玉茗堂四种传奇》,玉茗堂是汤显祖的书斋名,临川是其籍贯,而这四种传奇中又都有描写梦境的情节,故又名《玉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本书所收四种传奇具体为《牡丹亭还魂记》《邯郸梦》《紫钗记》和《南柯记》,四剧各二卷,共八卷。概括
宣卷卷本整理。宣卷始于宋元时期,是继承唐代佛教讲经说法的传统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传统说唱艺术形式。本项目收录并整理点校了苏州胜浦地区宣卷卷本140多种,整理宣卷曲谱20多个,还收录宣卷流程、宣卷艺人、胜浦宣卷相关论文等内容。本书整理点校的宣卷作品,大多为民国以前的版本,几乎收录了胜浦宣卷所有的卷本和曲谱。胜浦的传统宣卷唱本
本书在内容上承接《古本戏曲丛刊十集》,计划收入1840-1949年间的传奇杂剧剧作。近代发表和著录的传奇杂剧,目前能够确认剧名的大约有五、六百种之多,其中大部分能够在专集、报刊上找到原著。本书第一次将近代编撰的传奇杂剧全部搜集整理,影印出版,完整展示了近代传奇杂剧的内容、风貌,也体现了近代时期传统戏曲创作的新特点,从中
杂剧是散曲和戏剧相结合的产物,内容继承了民间文学的现实主义特色,又兼有文艺性,雅俗共具,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有清一代,杂剧也经历了清初的雅正卓然;到雍乾全盛时期,乃名家辈出;降至同光时代,剧作虽然众多,可是题材陈旧,处于逐渐衰落的过程。而杂剧的体制,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最终出现了传奇、杂剧打破藩篱,逐渐合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研究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胡仁·乌力格尔,拟出版《胡仁·乌力格尔经典作品集:封神演义》六卷本。《封神演义》于19世纪被译成蒙古文之后,主要通过文人的直接阅读和胡尔奇的传播等两种途径,在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流传。本套书演述者希日布用优美的曲调、优雅的演唱风格,对《封神演义》进行演述,共计
《琵琶记》是元末戏曲作家高明根据长期流传的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创作的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作品。此剧叙写东汉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全剧共四十二出,结构完整巧妙,语言典雅生动,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结合的作品。本次据浙江图书馆所藏明刻本《琵琶记
本书共6卷,约300万字,每卷收录10个粤剧剧本,共60个剧本,所选剧本多为名剧或保留剧目,创作排演的剧目均为上演场次较多、深受观众所喜爱、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具有传承价值、不少曾获得文华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广东省鲁迅文学奖及广东省艺术节剧目一等奖等多个国家及省级奖项。其中,《搜书院》《关汉卿》《山乡风云》《柳毅传
本书将今天能够见到的民国时期传奇杂剧,加以搜集、整理与出版,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填补杂剧历史空白的价值,对于撰写完整的中国传奇杂剧发展通史,探讨新文学背景下古典戏曲的命运,考察传奇杂剧发展与消亡对当下戏曲发展的借鉴,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因此,民国时期传奇杂剧全编的整理、出版,实为一项惠及学界的重要工程。
清代宫廷大戏,指清代宫廷创作演出的连台整本大戏。其文本的长篇叙事体制,舞台表现的豪华风格,以及实景与戏曲本身写意秉性的融合,可谓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集大成。本丛书继承《初编》,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五种清宫大戏剧目《封神天榜》《楚汉春秋》《盛世鸿图》《铁旗阵》《如意宝册》校点整理,以飨读者。《封神天榜》敷衍周武王伐纣故事,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