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第一部关于青铜方彝的学术专著。书中全面搜集了传世和出土方彝,梳理了自宋代以来著录和研究方彝的历史,探讨了定名和功用问题,通过细致地考古类型学分析,揭示出方彝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推定了各期年代,归纳了随葬方彝墓葬的特征,分析了方彝在墓中的摆放位置,从出土地点的分布出发,观察方彝的使用地域、人群及其变迁,研究了方彝和
里亚布申斯基家族出身农民阶层,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建立了声名显赫的商业帝国,在现代俄国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俄国资本的豪门家族,其商业足迹遍布土地、棉花、木材、玻璃、纺织、出版、银行等多种行业,其成功密码是什么?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了卓越的商业成就,家族成员活跃于社会、政治、科学、文学、收藏、艺术、慈善等领域,
本书收录了清末民初著名外交家陆征祥与亲朋故友往来的700余通手札。陆征祥与清末民初时期各界人物的交往在书简中留有不少痕迹,如其与顾维钧、王正廷、林森、黄郛、张群、马相伯等人的通信。其中数量最为集中、史料价值最为突出的是陆与其契弟刘符诚的往来手札,这批书信开始自1932年,直至1948年11月18日陆征祥“最后笔迹”,详
本书收录了来自意大利4家博物馆、国内14家文博收藏单位的珍贵文物203件(套)。全书分为“孕育”“塑造”“城与国”“发展·共生”四个单元,讲述生活在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古代人民,依靠大河流域发展农耕文明的精彩历程,是一次高度自觉的文明对话。全书以世界大河流域诞生的文明古国为主题,聚焦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多地进行考察,对党的初心使命、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等作出深刻阐述。曾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因此说,红色文化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要深刻把握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书主要讲述中国六大传统节日来历、习俗、意义,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本册主要讲述古代连结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的起源、畅通以及繁荣,还有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还对以后相互的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本书内容拒绝说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具人文关怀和历史眼光,结构丰富立体、系统性强,语言符合儿童理解能力,浅显易懂。其中出现
本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解读《徐霞客游记》,包括《游江南山水》《访北方名山》《探危岩溶洞》《寻西南奇境》4册。
2019年,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的"茂县营盘山遗址与古蜀之源学术研讨会"在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及省内外80余名著名专家、学者围绕古蜀文明源起何处、古蜀先民从何而来、文化交流等课题展开交流讨论。本书即是上述讨论课题的研究成果,包括《2017年茂县营盘山石棺葬调查勘探简报》《四川茂县
《南方民族考古》是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原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童恩正教授创办并长期担任主编的一份以研究中国南方以及东南亚地区民族学、考古学为主要目标的大型学术丛刊,是四川大学考古学科的代表性学术成果。自1987年创刊以来,目前已经出版25辑。《南方民族考古》(第二十七辑)共刊发考古发掘简报4篇、研究文章10篇。考古发掘简报有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7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内容包括:古椰遗址双肩石器初步研究、浙江安吉古城遗址出土的人面纹与兽面纹瓦当等。
本书为北朝(含十六国与南朝)历史研究论文集,共收录14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视角对该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进行了新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几年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
本书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年考古报告集。收录考古调查、发掘简报及鉴定分析报告26篇,先秦时期简报包括温江鱼凫村遗址2021年度调查与试掘简报、2021年彭州市晏家店子遗址发掘简报、新都区新都街道龙虎村遗址东区发掘简报、2021年郫都区石亭村商周遗址发掘简报等,历史时期简报包括四川茂县下南庄墓地清理简报、彭州市竹瓦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
本辞典为殡葬行业的专科辞典,收录殡葬领域的词条1850余个,范围涉及基本术语、殡葬观念、殡葬制度、殡葬习俗、葬式葬法、殡葬设备用品、殡葬设施、殡葬组织、殡葬服务及人员、殡葬文本和殡葬节日等,旨在为推动我国殡葬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服务,为提升殡葬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服务,也供希望了解我国殡葬文化的读者学习参考。
《清史论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办的专业集刊,创刊于1979年,是国内史学界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术刊物。经过几任主编和编辑部同人的努力,坚持办刊初衷,不断提携、扶助清史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对当代清史研究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2021年开始,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纳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
《国际日本研究》力图突破日语语言、文学、社会文化、翻译、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框架,旨在从国际视野审视日本相关问题,从学科角度进行学术研究。《国际日本研究》(第2辑)分为“知识共同体”特稿、日本历史的跨学科研究、社会观察、动画与科技、教育教学现场、“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系列书评6个部分,具体论述了日语语言学、日语教育教学、
《区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的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创办的学术集刊,旨在为区域史研究者提供一个分享最新研究、交流最新思想的平台。自施坚雅打破王朝国家历史叙述的范式,提出从区域的脉络解释中国历史结构的理论起,区域史研究成为学者们试图加深
本书旨在揭示钱穆先生的文化观、道德观、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进一步挖掘钱穆先生的文化-道德观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文化建设方面,试图增进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重要特质和核心精神的认识,进而加强人们对中国文化精华的认同和自信,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道德建设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延续和培育中
《亚洲文明史研究》致力于从全球史语境重新梳理亚洲的历史演进脉络,重新认识中国及周边文明的特质和内涵,重新理解中国和亚洲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机制。恢复历史记忆,接续文明脉络,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知识的真正有效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