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研究论丛》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研究中心主办的关于阿拉伯研究的集刊,主要关注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外交等方面的研究。本期为总第14期,分区域国别研究、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两个栏目。
《宋史研究论丛》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创办的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学术论文集刊。本集刊注重学术研究中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主要刊发宋史领域学术论文,兼及辽夏金元史。此为第35辑,收录35篇学术论文,分为名家访谈、宋代政治史研究、宋代军事史研究、宋代文化史研究、
本书以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平陆县出土的一组商代青铜器为主要研究对象,按方鼎、圆鼎、罍、爵四个器类划分章节,分别分析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技术特征,并将它们与其他地区出土相关联的商代青铜器进行综合比较,探讨一系列相关问题。研究认为,平陆前庄出土青铜组器均为早商时期遗物,其中成器年代最早者或为前庄爵,在二里岗上下层之交,前
本书选取南开大学博物馆馆藏精品青铜器文物,按年代排序,以多角度摄影、突出局部的方式,细致展现南开大学博物馆馆藏文物的艺术价值与保存情况。内容包括:商代;西周;东周;秦汉;专论。
本书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湖北丹江口库区文物保护项目——丹江口市莲花池墓地的考古发掘报告。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莲花池墓地发掘的142座墓葬,其中战国晚期晚段至西汉末年墓葬125座,明清墓葬10座,近代墓葬1座,年代不明墓葬6座。在详细介绍发掘资料的基础上,本书也对出土最丰富的秦汉时期墓葬进行了随葬品类型学、墓葬分期与年代、
本专著系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XW031)的最终成果,研究的主题是中央苏区的符号传播体系与其话语建构之间的关联。首先,研究在理论体系上做了两大带突破性的阐释:一是以语言学的离散系数(CV1和CV2)来测定社会语言集团的整合情况,将语词共现分析提升到社会学研究的层面;二是基于符号学分析符号内在结构的各种经典
本书收入了张居中教授从事考古生涯四十余年以来的代表作五十多篇,涉及到裴李岗时代、仰韶时代、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环境与生业、音乐起源、龟甲与符号研究等领域,以及中华礼乐文明要素的起源等前沿性重大理论问题,尤其是贾湖文化、仰韶时代文化、淮汉文化带与淮汉粳稻栽培带的提出,贾湖骨管乐器研究,锶同位素、寄生物考古学等科技考古专题案
本书收入了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掘四十年以来的代表性论文六十余篇,再现了该遗址发现、发掘、研究的曲折历程,涉及文化性质与年代、环境与生业、墓葬和人骨、技术与工艺、骨笛(龠)、龟甲与符号研究等多个领域,汇集了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科技考古、环境考古等十几个学科领域的几十位相关专家的研究结晶,确立了贾湖文化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和
《郑州历史地理探索》一书是继《郑州历史地理研究》之后,第二部探讨郑州历史地理问题的学术专著。全书共由五部分组成,围绕郑州古代河湖水系演变、郑州古都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郑州古城的选址变迁与中国商业文明、郑州古代关隘与交通路线、郑州黄帝与黄河文化发展、郑州行政区划变迁等郑州历史地理问题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探索与研究。本书将
本书是第一部以考古调查资料为基础介绍山东省明清海防遗址情况的考古报告。作者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和古代文献,将此次发现的明清海防遗址细划为都司、营、卫、所、寨/屯、巡检司、墩、堡、炮台和其他(官兵家族墓地、祠堂等)十类,每类每处海防遗址均从地理环境、历史沿革、保存现状、历来工作、文献记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部分遗址还结合调
编修史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本书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史志工作重要论述的精神,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快推进深圳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增强深圳文化软实力,涵养粤港澳大湾区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蕴,于2021年8月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开始组织编纂,历时两年,始竣其工。《BR》《深圳通史》是一部记述深圳地区历史发展的通史
本书充分综合了现代礼仪涉及的各个方面,内容分为概述篇、个人礼仪篇、社会生活礼仪篇、社交礼仪篇和职场礼仪篇。每篇由开篇寄语和育人目标引入,每课由应知导航、知识探究、知识链接、知识点拨和学以致用组成。
《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突出原创性、厚重性、系统性和思想性,重点收录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领域优秀学术成果,特别是发表学术期刊无法承载的长篇文章。本书是总第7辑,
本书所收论文涵盖面极广,既包括对《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也包括近现代作家如鲁迅、贾平凹等作品的研究,还包括对荀子、葛洪等思想的研究,史学书写的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及教育的研究。有立场宏大的文章,如研究“述而不作”的崇古思维和《中庸》政治理想,贯穿整部儒学史,有些文章的切入点则比较细致,如谈论《诗经》
如果说“二十四史”在纸上记录和构建了中国人共同的历史世界,河洛地区的石刻遗存就是这些历史的具体实践结果。看似零散分散的石刻,实际上传承有序,闪烁着丰富而多元的文化要素。它们由华夏文明进程这条隐秘的暗线相连接。河洛古代石刻影响巨大,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其文化记忆凝聚华夏文明的共识和价值原则,进而形
《石窟寺研究》是我国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及石窟保护科技领域的第一本全国性专业出版物,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合办。2010年至2020年,每年发行一辑,共出版十辑;自2021年起,改为每年发行两辑。我们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出版研究石窟寺领域的**学术成果为己任,
本书以山西博物院晋魂基本陈列和原创展中捐赠类文物为研究方向,梳理百年间为山西博物院捐赠过文物的捐赠者、家属子女、藏品征集者以及相关文物和事件等,挖掘文物捐赠背后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补充和丰富文物的史料信息与科普内涵,倡导更多社会人士参与中华文物保护传承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智慧能量。本书共计20篇,内容均为向山西
上石河墓地位于河南省义马市市区南部、石河西岸约100米处的原上石河村中,是三门峡地区继上村岭虢国墓地之后发现的又一处较大规模的春秋早期中小型贵族墓地。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委派,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义马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首次较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清理春秋时
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本书是2019~2020年对金中都外城西、南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的呈现,对首次正式揭露的城墙、马面、护城河、城内街道路等外城城墙体系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整理和研究,初步探讨了金中都外城的营建方式、建造工艺、防御工事和形制格局等特征,论及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等城市变迁的历程。通过
本书是由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出版的系列辑刊,计划每年出版2辑。以介绍丝绸之路考古、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以及相关的学术著作书评为主要内容。本辑收录论文9篇,书评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