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2018—2022年期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为配合长城保护修缮工程而实施的长城考古工作成果,具体包括:延庆区岔道城城墙及墩台遗址、南寨坡城址、柳沟城遗址、柳沟西山长城及墩台遗址、大庄科长城遗址;昌平区南口城、上关城墩台遗址,共计7处长城点段。通过发掘,明确了长城建筑规制、工程作法与病害等基础信息,为全面、系统、科
本论丛阐述了中古中国与古希腊罗马、古波斯、古印度物质文化交流情况,着眼于中国境内所见附着诸西方文化因素的各种遗存,就12个子课题进行了具体阐释,一方面厘清各种遗存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探索其西方来源问题。《BR》西来的文化因素不仅常见于日常生活,还被用于丧葬事务,更广泛地出现在佛教文化之中,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
本书共收录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田野考古发掘简报51篇。长江三峡地区不仅山水雄奇,而且是一座瑰丽的文化宝库。考古发掘表明,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华民族长江文明的重要舞台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保存着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经历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的各代文物古迹。《BR》本书作为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第八部科学发掘成果的正式报告集,相信对于三峡地
本书为苇沟-北寿城遗址2011~2014年考古工作报告,包括2011年老君沟墓地发掘、2012~2013年苇沟墓地发掘,以及2013~2014年苇沟-北寿城遗址区域性系统调查、勘探与试掘的全部资料。本书在全面公布材料的基础上,对墓葬及其他遗迹的年代与分期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研究晋南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构成与演进具有一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是为从根本上解决鄂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民生工程。为配合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实施,湖北省文物局与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管理部门紧密配合,依法﹑依规组织开展与实施工程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本书是湖北省文物局为配合这一工程进行的文物保护工作总结,详细记录了考古发掘工作的准备及经过并对发掘的
本书系统阐述了水下考古学的概念、研究领域、学科关系、国内外水下考古发展简史等理论问题,以及考古潜水、水下考古调查、发掘、水下文物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管理等专门的技术与方法问题,同时还介绍了国内外水下考古实践案例、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古代航海与造船简史、海洋贸易陶瓷四个专题研究。本书是中国学者编写的第一本水下考
本书以黄河中下游嵩山东麓的郑州为叙述起点,以斯地彼域的原初聚落、中心聚落乃至城市文明轨迹流变综合比较,将笔触延展至其他河流文明,以此梳理、贯穿、归纳黄河文明的“多元与统一”的历史演化。通过远古区域性原生文明的再度书写,在突显中原区域文化的力量、作用、价值的同时,通过其他地域文化材料的铺陈,突显多域文化的原生、并进、交流
《宋史研究论丛》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创办的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学术论文集刊。本集刊注重学术研究中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主要刊发宋史领域学术论文,兼及辽夏金元史。此为第33辑,收录35篇学术论文,分为宋代政治史研究、宋代军事史研究、宋代文化史研究、宋代文献与
本书以“西北民族”为研究重点,主要方向为西北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西北民族与邻国交流史、西北民族宗教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等。从学科来讲,西北民族研究不仅涉及历史学中的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历史文献学、科技史、文物考古等学科;而且也涉及民族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大学科,反
《太平天国及晚清社会研究》由南京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主办,主编朱庆葆。本辑共收录文章17篇,分为“太平天国及晚清史研究”“档案整理及考证”“追慕先贤”“综述及书评”四部分。“太平天国及晚清史研究”栏目收录7篇文章,讨论了《北华捷报》对太平天国的报道、咸同时期的直隶团练、太平军在常澧地区的军事活动及影响、太平天国时期扬州
本书收录了南京师范大学考古与文博专业主办的部分讲座纪要62篇、会议纪要10篇,截止于2023年6月10日的考古学系列讲座总第103讲。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讲座纪要,下篇为会议纪要。为方便读者阅读,上篇又按讲座内容分为“理论与方法”“发现与研究”“讨论与争鸣”“陶瓷新识”“文明交流互鉴”“学术薪传”6个单元。“理论
本书是从近代报刊中摘录的有关龙云的资料。龙云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学堂第四期步兵科,任唐继尧侍从副官。从1927年至1945年,主政云南18年之久。本书分为三卷,第一卷为《申报》卷,收录了1922年1月至1949年4月《申报》关于龙云的相关报道。第二卷为《大公报》卷,主要整理的是《大公报》(天津版、汉口版、香港版、重庆版)
明代以降,来渝民众为维系家乡关系、建立商业秩序纷纷建立会馆,其中八省移民所建的会馆最具有代表性。随着社会的需要,经济的发展,八省会馆不仅是一个地域组织,更发展成为拥有实际馆址、掌握地方权力的综合机构。清至民国时期,八省会馆不仅在协助本省民众营生、调解民众纠纷、制定商业经营规则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活跃于保甲、厘金、育
《北方民族考古》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办的集刊,迄今已出版十四辑。本辑内容包括考古新发现、研究与探索、北域撷英、碑铭考释四个栏目,收录论文25篇,以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学探索为重心,也包括一些重要境外考古发现的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在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方面的前沿动向
本书是对甘肃陇东地区蒲河流域**发掘出土田园子石窟和调查新发现的薛李石窟、柳州城石窟及申家山石窟等几处石窟寺遗存的考古报告。基于传统石窟寺考古方法,运用数字化模型重建的技术来记录石窟寺,综合展现石窟寺建筑和佛教艺术的内容,并通过对相关石窟寺遗存及出土佛造像的对比研究,从宏观上探讨蒲河流域石窟及造像佛教艺术的交流和传播及
丰都庙背后、木屑溪等炼锌遗址的发掘,从考古实物上完整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下火上凝法”的炼锌工艺,填补了中国古代冶金史中的有关空白,是三峡库区文物考古中一项独特的重大成果,被评为重庆三峡库区2003年度十项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庙背后遗址和木屑溪遗址除了主体为炼锌遗存外,还发现了少量晚期巴文化、汉代至南
本报告是汝州张公巷窑遗址2000年~2012年考古发掘的初步成果。其间先后四次发掘,共揭露面积283.3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期的建筑遗址11座、池2个、灶10个、灰沟4条、水井5眼和灰坑127个等遗迹,其中与张公巷窑烧造有直接关系的建筑基址(作坊)2座,陶洗池1个,灰沟1条,灰坑7个和较完整的地层堆积2处。出土张公巷窑
《光与热的奉献——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科学家的故事》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组织编撰的一本文集。书中描述的是研究所通过国家战略使命牵引,在红外与光电科学技术领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中科学家的故事,集中梳理并刻画了研究所的两院院士、专家、中青年科技骨干和创新团队的群像。本书通过采集科学家们和创新团队的成长历程
本书是一本关于黄河的综合性、系统性著作。全书分为九篇,共二十七章。以黄河约3亿年的地质地理史开篇,讲述了现代黄河面临的水资源、洪凌泥沙、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势与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工程方略,包括黄河干流水沙综合调控的七库骨干工程体系,作为国家水网主骨架的跨流域南水北调工程,黄河流域绿色水电能源开发以及对未来智慧黄河的憧
《西部考古》是在西北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考古学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考古学与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陕西省特色学科建设项目、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资助下,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