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2017~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二)——后屯墓地战国墓葬考古发掘报告,是后屯墓地考古发掘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考古发掘揭露面积4500平方米,发掘了战国时期墓葬231座,为了解和研究通州地区考古学文化内涵,特别是探究汉代路县故城形成之前的区域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资料。
本书介绍了通化市自安山城2004年、2007~2009年、2013年三个发掘阶段所获得的考古发掘成果。通过对自安山城考古发掘资料的分析、比对、研究,提出对山城的年代、地位、性质、功能等方面的新认识,并运用植物考古、金相学等方法和技术手段对获得的植物遗存和铁器进行分析检测,开展多学科研究。研究表明自安山城的始建年代应不晚
李冠兴院士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战略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是一位谦和且执着的学者,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智者,他的身上,体现了风度与才华的完美融合,也谱写了科学家与管理者的“双料”传奇。本书展示了这位腹内有乾坤、立马振山河的核科学家曲折感人而又辉煌励志的人生故事,真实记录了李冠兴院士为我国核材料及核燃料元件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再
《湖北文博》于2023年9月正式创刊,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主管,湖北省博物馆主办,湖北省博物馆协会协办,每年定期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湖北文博》重点聚焦湖北历史文化研究、长江文物保护利用研究、博物馆学研究及博物馆管理研究。本书为第一辑,收录20篇研究论文、2篇书评和2篇综述。研究论文涉及夏商文化研究
《文化里的中国》(中英双语视频书)基于北方民族大学张玫教授团队“北方民族大学华韵文化双语传播社”“国家民委‘道中华’双语传播工作室”发布的系列原创视频作品。本书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资源和中英文纸质文本有机融合,产品形态包括有形固化物(即纸质书)和无形资源库(即配套视频),实现了“书中有视频,视频印书中”,通过中英双语
《东方考古》是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山东大学博物馆联合编辑的系列丛书,分集陆续出版。本丛书内容以中国及东亚地区的考古学和古代文明研究为重点,广泛吸收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了考古学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第23集收录了16篇研究论文、4篇发掘报告,内容涉及考古纪事、史前到历史时期的聚落与社会考古
本书是北京新机场南航基地机务维修设施项目的考古发掘报告。东庄营墓地是2017年9~11月为配合北京新机场南航基地机务维修设施项目而进行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600平方米,清理明、清时期墓葬228座,出土了陶、瓷、银、铜、骨器等随葬器物。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时代特点鲜明,为北京地区明清时期墓葬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对了解
本书从秦始皇的平定天下,到汉武帝的放眼世界,“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始于秦而发展于汉,对当时的国际社会(以商贸和文化交流为表现形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汉代疆域辽阔、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推动着汉帝国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不断地扩展着其影响力。中华民族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凝聚继而崛起,国家意识逐渐凝聚,文化自信不断加强。秦汉时
本书是对秦始皇帝陵一号坑新出土大型陶质彩绘兵马俑保护修复技术的总结,系统介绍了考古现场出土文物应急保护、信息提取方法、科学检测分析、病害认知类型、保护修复过程、数字化辅助修复研究及制作工艺探讨等,以典型的案例互补复杂彩绘文物保护修复的方法。
本书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出版的系列辑刊,计划每年出版2期。主要收集考古学理论方法、文物研究等的相关学术论文。本期的主要内容包括考古学视角下城四家子城址变迁、唐关中地区夫妻合葬墓中的合葬行为考察、邓县学庄画像砖墓乐舞画像砖考释、泽潞地区隋唐五代墓志盖摭议等内容,涉及城址、墓葬、建筑、瓷
本书从城市建筑、历史文献、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学科角度对唐长安城进行解读,图文并茂,主要叙述记录唐长安城人居生活的主体—坊,整体结构继承传统志书体例而有所创新,主要内容共分为坊名释义、古今地址对照、历史考证、坊中诗文等部分。除此之外,在各坊中又选录了相对应的部分出土或传世文物和碑刻拓片的图像,将《旧唐书》《新唐书》中涉
本书讲述了中国21位杰出科学家波澜壮阔、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人生故事。他们中很多人的名字是与中国科技史上的诸多“第一”紧密相连的,包括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中国冶金科技事业的开拓者李薰、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引领者王文采、中国第一位对青藏高原盐湖进行系统考察的柳大纲、被誉为“中国激波风洞
实验室考古与文物保护,相较传统的田野考古发掘而言,具有其独有的优势——把文物保护工作前置于考古第一现场,把考古发掘、文物保护融为一体,为考古发掘和遗迹文物资料的整理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和技术支持,做到环境可控、时间可控、节奏可控,实现全方位发掘与即时研究。本书是国家级考古实验室示范单位——山东大学考古教学实验中心的最新研究
《藤花亭镜谱》为梁廷枏所著,撰成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是中国最早的关于铜镜研究的专门著录之一,收录铜镜150余面,具有很高的文物学研究价值和铜镜研究学术史意义。但是由于这本著录长期以来缺乏善本流传,以致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目前没有一本专著,也没有专门的文章对其进行研究。本书以国家图书馆所藏徐乃昌、徐可行所
《边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5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
本书是罗二虎先生关于美术考古方面研究的论文集。论文主要集中在汉代美术方面,涉及画像石墓、画像砖墓、画像崖墓、画像石棺、画像石阙、钱树、早期佛像等。对于画像墓的墓葬年代、类型、发展演变、墓葬制度、墓主身份,图像的内容、分类、主题、艺术风格、雕刻技法、丧葬观念与升仙信仰等都进行了探讨。此外,还涉及世界旧石器时代美术考古新发
本书是一部专注于东周时期郑韩文化考古学研究的专著。作者以郑州地区的郑、韩两国都城及墓葬材料为核心考察对象,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两国的疆域进行了细致的动态分析,并深入探讨了郑韩故城的形制、布局及其特征。书中对郑州地区东周时期的墓葬进行全面研究,包括墓葬的分期、等级、器用制度和丧葬习俗等,揭示了郑韩墓葬的显著特点及其发展变
《日本学研究》(一九九一年创刊)是我国日本研究领域最早的集刊之一,所刊论文涉及日本语言、文学、文化、社会、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获得了国内外日本学研究者的高度评价。为了满足我国日本学研究以及国别和区域研究的迫切需要,自二〇一八年始,《日本学研究》改由“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与“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日本研究中心”共同主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由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共同合作的项目。 米家崖遗址是黄河中游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遗址年代从早到晚基本上可划分为两大段时期,一是为半坡文化晚期遗存,二是为客省庄文化遗存。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米家崖遗址及其出土陶器、骨器、石器、玉器及少量的玉器、牙器等,除了陶器之外,骨器的制作
2013年3月隋唐大运河安徽段开始全线考古勘探工作,有的勘探项目延续至2015年度。此处考古勘探是安徽大运河考古综合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勘探了濉溪县、宿州市、灵璧和泗县的运河流经区域,基本摸清了隋唐大运河安徽段的流经线路变化,探明了运河本体河道、河堤宽度以及地层堆积情况,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