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一世——“北方的斯芬克斯”,内心的真实想法讳莫如深;十二月党人——“俄国第一代革命者”,以反对农奴制和推翻沙皇专制为宗旨的英勇起义影响了俄国未来的命运。确立宪政与解放农奴的理想将他们交织在一起,又使他们走向殊途,最终都未能达成所愿。原因何在?本书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推演亚历山大一世的心路历程与每一步举措背后蕴含
该书为一本大学本科生历史地理信息化方向的教材,全书共包括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学科发展趋势、应用软件与工具、分析方法与模型、应用GIS处理古旧地图方法以及实践案例。
大园子墓地位于云南省师宗县漾月街道新村社区,是滇东高原上一处规模较大的青铜文化遗存。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具体实施内容之一,对大园子墓地的发掘取得重要收获,清理西南夷墓葬400余座,出土铜器、玉石器、陶器等各类随葬品600余件(组)。此项发掘及其成果,
中国考古已从落后而居世界前列;同时,西方常有学者怀疑中国宗教的存在,其实宗教美术考古资源非常丰富。该成果体量大,可以全面反映考古成果,从而为宗教、美术,以及交叉学科研究提供理论张力和空间。 该成果有考古报告、研究文献(含学术关注度表)和遗存年表三大块,在完整性上很突出:首先,有着完整的信息资源。努力穷尽所有考古报告信息
本文对海岱地区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到春秋时期的社会发展进程做了长时段梳理。从这种长程的梳理中可以发现海岱地区的发展可以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岳石文化二期之前即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四期之前,海岱地区基本保持独立自主的发展状态。而之后海岱地区的文明化进程被逐步改变到中原为主的文明化进程的轨道。海岱地区最早成为华夏的一部分。本书的
《韩国研究论丛》(简称论丛)为我社老集刊,自2012年起在我社出版,每年出版两辑。论丛为我社优秀集刊、CSSCI来源集刊,作者多为相关研究领域专家,书稿质量稳定。本书稿为论丛总第44辑,2022年第二辑。本辑论丛共包括十六篇文章,主要分为三个栏目:政治与外交、历史与文化、社会与管理,分别涉及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基督教在
1920年代的北伐在形式上是战争,在实质上是革命。经过这场战争,中国从政治到社会等各层面均有深远变动。这一时期,地方社会既有的军政力量在革命过程中不断分合演进,深刻制约了国民政府对地方政治的整合。本书从军事和政治的互动与关联出发,探讨北伐时期地方军政格局演变和政治整合历程,进一步揭示地域社会原有的社会关系与革命阵营内部
19世纪末期,随着西北边疆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加快推进“藩部内属”“行政一体”进程,试图通过“改土归流”对西北民族社会进行改造。本书基于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系统梳理了近代西北地区“改土归流”历史进程,结合多学科理论和多样化的分析工具与手段,试图揭示西北地区民族社会近代化改造的本质与规律,以期完善近代西北土司制度
《东方研究》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东方研究院集刊,1979年由季羡林先生创刊,发表国内东方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涵盖东方各国的社会、文化、文学、语言等方面,反映国内东方文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平。本集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涵盖东方各国的社会、文化、文学、语言等方面,致力于传统东方学研究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本书运用考古材料,实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既各具特色又相生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内在气韵和精神品格。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把握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
《北方民族考古》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办的集刊,迄今已出版十五辑。本辑内容包括考古新发现、研究与探索、北域撷英、碑铭考释四个栏目,收录论文22篇,以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学探索为重心,也包括一些重要境外考古发现的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在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方面的前沿动向
本书以陆婉珍院士的读书笔记、论文、专著、科研报告、题词、会议发言稿、信件等手迹为载体,系统介绍了陆婉珍的科学生涯和奋斗历程,全面立体地勾勒出陆婉珍精彩的学术人生和卓越的科研成就,全方位展示了陆婉珍的学术成长经历、学术思想和学术贡献。这些弥足珍贵的手稿既真实亲切,又令人信服,体现出陆婉珍矢志不渝追求科学的崇高精神和淡泊名
本书是楼均信教授近五十年来关于法国史研究的成果论集,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特别是所收录论文中对丹东的评价、对法国大革命负效应的论述和对拉法格的评论、对法国工人党与农民问题的分析,其观点均具独创性,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张之洞作为晚清重臣,参与诸多重要政治事件。相较张之洞督鄂时期,学界对其督粤时期的研究仍属粗略。本书充分利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历史研究院所藏相关档案,以权力具体施行为切入点,考察张之洞督粤政事,提供了观察辛酉到甲午间两广总督权力结构的事例。在“内轻外重”的格局下,两广总督并非拥有无限权力,而是受到中央、地方官绅、省级大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初名《列国志传》,作者为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余邵鱼;后来,明末冯梦龙在此基础上加以改编,易名《新列国志》,共一百零八回,篇幅较原书大为扩充;清代乾隆年间,蔡元放又对此书作了修订润饰,加上评语、读法和注释,最终成为现今流传的《东周列国志》。全书共108回,起于周幽王被杀,止于秦始皇
郑哲敏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力学学报》主编、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执委等。是国际著名力学家,是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重要奖项。 本传记主要围绕
中关村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生动缩影之一,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中关村印迹》一书,以中关村村史馆主要陈设展览《中关村历史展》作为创作基础,从中关村的红色历史脉络、科技发展脉络、改革创新脉络、精神谱系脉络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重点讲述了中关村近百年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重大事件、科技成果,展现了中关
本书以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引人入胜的叙述给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答案。1918-1933年是德国历史中劫难重重的时期。如果魏玛共和国没有失败,希特勒也没有掌权,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将会不一样。究竟是魏玛共和国选择了逃避,还是其内核的重要部分已经失败,这个问题至今都充满了争议。温克勒没有草率地回答这个问题,他将前因后果条分缕析后,
《北京史学》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筹划,是一本汇集北京史研究相关论文的学术集刊,为北京史研究的学者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北京史学》2023年秋季刊拟以明清北京史及京津冀区域史为主题,包含明清城市史、城乡地方关系、区域社会史等主要内容。同时,“北京史前沿理论与方法”邀请专家的讲座精华也将收录其中,以期较为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交融与疆域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唐朝倾国力以西顾,重视西北的开拓与经营。这不仅是形塑唐代国家强盛、文明绚烂的历史形象的重要因素,也对中国古代乃至中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各地所出石刻碑志等出土文献,为钩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更多鲜活的史料。本书聚焦于出土文献考释与唐代西北经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