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所制度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御海体系,也是明朝最主要的军事制度,上自京师,下至诸郡县。蒲壮千户所位于浙江省苍南县,自明洪武十七年设立以来,已有640余年历史,在中国海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辖区内保存有各类明代军事设施20多处。本书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结合实地勘察调研,以蒲壮所海防遗产实物为对象,从制度、时代背景、功
本书研究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火炮(尤其复合炮、铁模炮,冲天炮、子母炮、抬炮、购买和仿制的洋炮)、火箭、弹药、炮架等类型,图文并茂,文理方法并用。利用了众多的中西原始文献,考察了国内百余个博物馆、纪念馆等单位,调研了千余门古炮。按照弹道和弹药装填方式的不同,进行类型划分,并对形成“万国牌”的内外因做了辨析。炮型杂乱形不成团属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防御使、团练使等职官经历了一个从实任到虚衔化的过程。阶官化后的防、团两使主要有宗室、宦官、外戚及高级武官等任职群体,成为其身份与地位的标识。北宋朝廷制定了一系列酬劳制度,以保障防、团两使的经济利益及政治性待遇。北宋统治者从官制上突破,寻求了一条独特的削藩之路,致使北宋一朝,终无内乱之祸。
在海防受到剧烈挑战时,一个国家如何应对以保卫其政治经济核心区?本书从倭乱对明代国家海防的挑战出发,叙述明政府面对袭击时具体的防御应对和调整。全书研究由军、兵两个方面构成的军政格局下明代海防所涉职官设置、各层级配合与实际指挥的制度运作过程,揭示明代海防格局、部署以及制度的调整和改变,展现近代早期国家在制度操作层面的探索和
国民革命是20世纪20年代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命运。本书以“国民革命的起源”为题,介绍了国民革命发动的历史背景,通过多个历史事件生动讲述了国民革命的基本过程,并对其最终走向失败做了分析。作者认为,国民革命是苏俄、共产国际、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共同造就的。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国革命走向了新阶段。全书从孙中
舆图文献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审视舆图文献,用历史地理学方法研究历史时期的海防问题是很好的视角。本书通过检阅国内外遗存中涉及明清时期广东海防的大量珍贵舆图文献,尤其是通过文献整理及舆图档案公开而涌现出的鲜为学界所知的稀见舆图文献,对广东地区重要的海门、水道、港湾等地理环境要素,以及受其影响而做出军事部署的水师战船、海防
"本书针对装备物流特点以及相关物流技术的发展趋势,以装备物流系统及其有关活动为对象,系统论述了装备物流工程的概念、内涵,对装备物流系统进行了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控制,并介绍了物流信息系统的概念、特点、建设目标,为装备物流工程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的技术和方法。还阐述了装备物流管理中装备储备策略与技术、装备仓储管理与优化
近代中国民间武器(修订本)
本书以地理环境为切入点,以军镇烽戍遗存调查整理为线索,对不同局势下,整个天山廊道军防体系在唐朝经略西域的进程中所发挥的具体战略作用进行了探讨。对道路交通,尤其是天山内部廊道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唐朝诸多保障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安全的战争,都是借助于天山内、外部廊道,与周边游牧部落等的合作进行的。全书以
本书立足系统思维,将管理科学、军事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科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融合,研究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模型构建及智能决策框架体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综合集成、统计学与机器学习的协同运用,利用理论建模分析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并运用实证分析讨论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与仿真、关键要素的关联分析
本书围绕新时代军民协同创新的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重点论述军民协同创新的国际比较、科技协同、资源拓展、产业发展、评估研究,以及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等问题,旨在推进中国特色军民协同创新发展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实现组织、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的集成创新,助力加快军民协同创新发展步伐。
本书讨论的议题,大都属于军政范畴,涉及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兵学思想、战争观、军事机构与职官、统军体制对比、皇宫宿卫、赏功制度、边防治理、治军与驭将、军事决策、军制改革、军功集团、军法军纪、区域民兵、城池防御、用兵活动、南宋抗金人物、绘画中的武将形象以及对古代堡寨遗产保护及利用的观察等问题。此外,还有数篇论述宋代宰辅、禅让
本书构建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评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指标体系,完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效果有效评价体系;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体现当前军民融合的发展状况,预测未来军民融合发展的趋势,为政府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决策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战略分析和国防协同创新提供数据支撑,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本书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基因工程学原理与方法,主要研究了装备质量基因要素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装备质量基因要素信息筛选与融合技术、装备质量基因要素信息整序以及装备质量基因要素突变控制的理论与方法等。
《特种兵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是在我军某部特种作战部队和某部红军团的几年军人身体训练实践基础上提炼而成的。《特种兵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分析特种兵军事训练需要的基础上,阐述了特种兵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系,介绍了身体功能性动作筛查和体能测试方法,论述了特种兵体能训练的准备活动、力量训练、速度训练、灵敏素质训练和有氧耐力训练等
《《黄埔日刊》资料汇编》以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国家二级文物《黄埔日刊》(共83期)为主要内容影印而成。1926年3月3日创刊的《黄埔日刊》作为黄埔军校的机关报,所登载的内容,较全面地反映了广州时期(1926—1930年)黄埔军校的教育、生活、思想等各方面情况,也反映了1926—1930年中国的政治风云,是国内外研究
本书立足于传世历史文献和全部石刻文献,依次对两晋和南北朝各代以及隋朝太子卫率的任职、职能、迁转、兼领等问题做了研究;从对太子的保护、辅导教育的不同职责部门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研究,对太子门大夫、率更令、中盾、卫率、左右卫、十卫率等部门的异同进行了比较研究。
时下,部队建设已成为武警部队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革,武警部队建设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挑战。为此,特编撰《心艺:部队管理的心理艺术》,以作为武警部队管理的辅助书籍,指导带兵人如何运用心理学效应和心理学方法提升部队管理的效率。《心艺:部队管理的心理艺术》分为二十三章。结合武警部队建设的现状及困惑,运用丰
本书以清代东北驻防八旗为研究对象,探讨驻防八旗与东北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东北作为满族龙兴之地,清廷对其实行特殊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经历清初八旗一元军政体制,因汉人大量流入,变为旗民二重体制,至清末才实施州县制。与此相适应,旗人、民人共同开发了这片沃土,尤其汉族民人冲破清廷的封禁对东北的开发,不仅将关内生产方式带到关外,
绥远城驻防作为清朝在漠南蒙古地区设置的重要军事驻防地,对清朝绥服蒙古,维护其在蒙古地区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漠南军府:清代绥远城驻防研究》在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绥远城驻防的起因、经过、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及驻防将军的职能演变等进行了分析,力图多角度的勾画出绥远城驻防的历史发展轨迹,以期达到更好地认识清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