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于北京社科青年学者文库,全书共分为7章,深入阐释和分析了马克思与斯密价值理论的根本特征及其理论实质的差异,认为其突出体现在两者关于商品价值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剩余价值的分割等方面的理解上。全书共分为7章,对斯密与马克思价值理论从哲学基础、价值生产和价值规定理论、价值再生产理论、价值分割和价值分配理论等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已经从学术话语上升到政治话语的高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出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中国化时代化达到了新境界、新高度。新时代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面向当今“
一百年前,为克服严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进行了一场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改革(史称新经济政策)。本研究是以列宁新政改革的全部相关文献为对象做的整体性、专题性研究。本研究力图对新政改革的全部相关文献做出既具有内在逻辑又具有文本支撑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揭示其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本研究所把握到的中心线
马克思深入现实生活过程,深刻领悟人的感性活动的存在论意义,把人的感性活动表述为实践,揭示现代生活境遇中社会历史创造性占优势的实情,在此基础上发动了以历史为原则的存在论革命,终结了近代形而上学以概念演绎为动力机制的知识论进路,让历史性突破意识“内在性”原则的思辨困局,在解答现代社会现实问题中彰显历史性的建构性质,在历史性
本书以新时代为坐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为理论指导,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观照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切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的热点、难点、痛点,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对拓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大有裨益,为学界同仁对对相关问题提供参照。《新时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整个学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无产阶级需要的发现、异化需要的扬弃和需要的重新确立的历史科学。其在马克思整个学说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和学术价值,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产生了强大的思想效应,尤其体现在马克思需要理论对资本逻辑下无产阶级异化需要状态的揭示,为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持续探索资本主义制
马克思基于劳动哲学的法哲学将一切法律现象纳入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发展史认识,结合每一个社会历史时期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特点把握法律现象的性质,科学地阐释了法律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客观过程、历史演化规律、法律本质、法律社会功能以及法律价值观念和法律正当性问题。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发展变化是法律产生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其中劳动工具的
《马藏》研究第四辑收录的文章,是近两年《马藏》编纂中部分研究成果,本辑中13篇论文,分别研究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在香港的革命活动、19世纪俄国民粹派革命家索菲娅·佩罗夫斯卡娅、《马藏》第二部第四卷主要篇目、清末中国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共产党》月刊与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欧洲近世智力进步录》与马克思思
《神圣家庭(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思辨唯心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著作。这是他们首次合作、生前定稿和公开发表的著作,它不仅通过批判思辨唯心主义使当时的德国思想界大受震动,成为锻造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且开启他们长达40年的共同事业和伟大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深邃的历史感与体系化的历史观构成黑格尔哲学独有的特质。黑格尔深刻洞见了资本主义摧枯拉朽的内在力量,并立足时代特征对人类历史进行整体性反思。其在历史的本质性规定、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抽象与概括、历史研究方法论的建构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批判与超越,根植于对人类历史实践进程的进一步具体考察与
剩余价值理论诞生150多年来,现代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实现方式和分配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生产方式全球化、智能化和生态化的严峻挑战,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创造实践,迫切需要根据实践发展和理论自身的逻辑进程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创新与发展。在此背景下,本书
作为人的现实生活,日常生活与人之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不仅提供和创造着丰裕的物质生活,也引领和塑造着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是人类生命获得意义与价值的重要生活样式,更是人的存在本质、价值追求乃至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表征。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反思了西方传统哲学对日常生活世界作出的抽象理解,构建了马克思关于日常生
《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研究》是河北大学文学院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研究团队创办的学术集刊。该集刊旨在通过建立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呈现学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研究方面的相关成果,增进学界对这一较新领域的认知和了解;也期望挖掘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研究方面富有深意的话题,推进学界在这一学术空间内的探索和对话。该集刊立足于对中国学术的推
“马克思一恩格斯思想关系”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本书立足于具体文本,通过考察“巴黎手稿”、《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写作状况和内容,对两人思路上的-致、差异和互补情况作出甄别,进而从总体上对他们在哲学形态的变革、思想体系中的人性蕴涵、政
本书系统全面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的演进历程,对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演进的历史进行分期,对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勾画出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演进的总体图景。除了把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外还对国外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在世界整体层面上探讨了马克思主国际话语权的
本书以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为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借助于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所采用的从后思索法,以界定共同体概念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展开全景式研究,构建历史维度和理论维度、现实维度和未来维度相统一的共同体思想完整框架。具体来看,首先针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共同体进行剖析,在市民社会的阶级矛
本书以新时代为坐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为理论指导,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关照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切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的热点,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对拓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大有裨益,为学界同仁对对相关问题提供参照。本书是2023年第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基石。本书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哲学著作完成时间的先后,节选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五篇经典作品
本书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的课程内容组织编写的。全书坚持问题导向,强调研究“问题”和诠释“主义”相结合,力求拓展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深度,专题式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九个问题的基本内容,动态考察了其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具有规范性、系统性、前沿性、创新性等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