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中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地质学家。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和地质矿产研究工作,是中国镍矿工业和甘肃省金矿工业的开拓者之一,其中对金川镍矿二矿区深部隐伏矿体的勘探和突破,使其跃升为世界第三大镍矿。他提出了“深部熔离-多次脉动式贯入-终端岩浆房聚集成矿”模式及“小岩体成(大)矿”理论。以上工作对我国矿产勘查和地质
王大珩院士是光学专家、战略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他对我国应用光学特别是国防光学工程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的领导下制成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台航天相机、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等,对我国的光学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本
本书以康有为向清廷多次上书以及代大臣草拟折稿为主要线索,深入探讨了戊戌维新运动的原委与进程,阐明并重新评价了康有为与维新派的变法思想和活动,特别注意当时的政治事件以及各个派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场景宽广而激动人心的政治画卷。作者孔祥吉徜徉在档案的海洋里,挖掘大量珍贵的一手材料,不囿于权威、传统之说,力求
本书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22年度考古报告集。收录发掘简报及鉴定分析报告22篇,先秦时期遗存包括彭州市隆兴社区遗址、梅花村遗址,成都市青羊区上汪家拐街遗址、新都区杏花村遗址、青白江区标准化厂房地点、青白江区双元村东周墓地;唐宋时期遗存包括成都市温江区红桥村墓地、青白江区三星村墓地、锦江区柳江街道和银杏大道东侧墓地、青
“小溪(鄞江)”问题曾是宁波古代城市发展史上最为著名也最为复杂的历史公案。根据南宋以来部分志书记载,宋时小溪镇(今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一带)曾在东晋隆安四年(400年)或五年(401年)至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相继或同时设置过句章县治、鄞州州治、县县治和明州州治及其下辖附廓县县治。但这一说法历来争议不断,难有定论。
小关北里43号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外侧、元大都城外附近。2019年3月1日~4月11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前期考古勘探的古代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面积691平方米,共发现古墓葬83座,其中元代墓葬5座,明代墓葬14座,清代墓葬50座,时代不详墓葬14座。墓葬包括土坑墓和砖椁墓两类。葬具除个
致远舰和经远舰沉船遗址发掘出水的文物种类繁多,分为武器、船体构件和生活用品三类。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海基地进行保护修复的致远舰出水文物352件/套。经远舰出水文物513件/套。主要文物材质类型包括有机质、金属、陶瓷。多数出水文物器型规整、品相良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军事等价值。本书主要介绍了致远舰和经远
2022年12月,著名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原所长蒋华良院士与世长辞。蒋院士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科学精神,也留下无尽的思念。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作为蒋院士生前工作时间最长的单位,为缅怀纪念前任所长蒋华良院士,进一步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在征求蒋院士家属及相关人员同意后,中国
本书是作者从1982年从事文物研究及考古工作以来研究成果的精华,其中涉及从新石器到宋元时期的中原地区文物研究及考古研究成果,包括陶瓷、玉器、石器等,对于文物研究、考古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书中共分为河南考古百年发现篇、河南考古百年人物篇、河南考古百年纪事篇、河南考古百年附录篇。不仅是学术方面的集合,
路县故城遗址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的西北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北部,是一处以路县城址为核心,由城址本体(城墙基址、城壕及其围合区域)、城郊遗址区和城外墓葬区等构成的大遗址。该遗址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路县故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始于2016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201
本书全面系统报道了重庆涪陵小田溪墓群2002、2005、2006、2007年5次发掘获取的田野资料,其中遗迹229个,包括墓葬71座、灰坑112个、灰沟28条、房址4座、柱洞7个、石堆5处、路1条、窑址1座,各类文物标本上千件,其中以56座晚期巴文化墓葬的发现最为完整和重要。本书在详细报道考古资料的同时,对于考古材料进
作为中古时期一种特殊的器具,鐎斗的用途和时代引起学界较大的争议,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料的收集、研究方法的系统性和研究视角存在差异。《鐎斗考》*次系统收集了所有公开发表的材料,尝试构建完整的鐎斗演变体系,以此观察其从江东地域性器类逐渐演变为全国性器类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其对丧葬习俗的影响,从而揭示出中古时期社会生
本论集收集了袁靖博士撰写的22篇有关动物考古、生业考古和科技考古的代表性文章,这些文章绝大多数巳经公开发表。
2018年9月,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举办“生活与制度:中国社会史的新探索”国际研讨会。为了集中展示这次会议的学术成果,本书以会议论文为主共收文13篇。依据文章的内容及所论的历史时期大致分为四组:第一组侧重唐宋时期衣食住行物质文化生活的探讨;第二组主要从礼法制度实践与民间生活的角度开展研究,时段为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
邛窑遗址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被世人发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认识、研究历程。从猎奇、收藏,到田野考古、研究,再到现在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向公众的开放展示,邛窑所代表的四川地区、成都平原的瓷业生产面貌、文化特征成为区域文化描述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本书为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二十九辑,主题为邛窑与唐宋窑业研究,共收录论文46篇,内容
本书以纲要形式阐述了地理学整体共同的研究对象和基本范畴,地理研究的主要思维方式,地理调查和测度、分析与综合和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介绍了地理的主要应用领域。在纲要之后用556条注释具体阐释了纲要中的主要概念、术语和观点。
《石窟寺研究》是我国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及石窟保护科技领域的第一本全国性专业出版物,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合办。2010年至2020年,每年发行一辑,共出版十辑;自2021年起,改为每年发行两辑。我们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出版研究石窟寺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为己任,
本书为自传体裁口述史,记述了作者87年的丰富人生经历,记录了他从小在苏北长大、高中参军入伍、退伍后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党的培养下逐步成长的历程,体现了把个人命运融入党的事业的深厚情怀。本书也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的艰辛和辉煌,生动再现几代人大人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
湿润半湿润地区石窟遗址物理环境的研究,对该地区遗址的微气候调节控制和文物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本书针对麦积山石窟物理环境的相关问题,主要开展了麦积山石窟建筑空间复原、洞窟微气候现状、洞窟热湿环境分析模型、自然通风特性、光环境及声环境优化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在湿润半湿润地区石窟类遗址的保护理念、物理环境模拟方法及预测机制、基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是为从根本上解决鄂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民生工程。为配合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实施,湖北省文物局与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与管理局(筹)紧密配合,依法、依规组织开展与实施工程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本书是一部展现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考古工作发掘出土文物的图集,汇集工程涉及的33处文物点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