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像、文字中的文化读解与传播》从文化学、传播学的角度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影视作品、文艺作品进行了解构与分析,通过解读,帮助人们提高对作品的分析能力、欣赏能力、批判能力,对提高创造者和接受者的社会责任感、个人品味和修养均有帮助。
叶静,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讲师,青年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电影《北京爱情故事》行政监制;电影《锦衣卫》投资人、策划;电影《建党伟业》投资人。
影视剧篇
电视产业的媒介定位
成长在自然与日常里——浅析当代成长主题电视剧
电视剧在历史和受众之间——以宫廷剧为例分析历史剧传播
曲径通幽处的平实——红色题材悬疑剧的当代传播
从家出发——电视剧创作的媒介文化定位
生命意识俯瞰下的家国往事——电视剧《中国往事》的信源架构
家居媒体上的生活演绎——韩剧生活意识形态的日常叙事分析
这一季的成长以男子汉为主题
属“我”的桃花——媒介产品的贺岁片《桃花运》解析
享用美国戏剧的盛宴
“看”后的荒芜——北京人艺《我这一辈子》评
三重架构托起京剧事业
传播学视野中的话剧产业读解
站位于小众推广向大众
戏剧,鲜活在激情与反省中
在历史的情境中找寻相声发展的踪迹
华文文学篇
传播学信源的华文文学论——以北美新移民文学创作为例
跨界中的“去”与“留”——传播学视角中的新移民文学
面的社会,线的人
在欲望之网中沉迷
文化规范与精神薪火的询唤——评北美华文网络作家少君小说集《人生自白》
丰盛的平面快餐——少君《人生自白》艺术论
点击少君
活着就好
决然出走的文化边际人——美国新移民作家文化心态论
边际定位与跨越——20世纪美国华文作家文化心态及流变论
爱情是人生复杂的境遇——美国华文作家陈谦小说论
缘何为情、为爱——美藉华人作家周愚小说《情桥》读解
因为一双真善美的眼睛——美国华文作家刘於蓉《美国女子监狱纪实》评
让疼痛成为一种资源——评旅美作家汪洋小说《在疼痛中奔跑》
失重后的裸露——评旅加作家宇秀散文集《一个上海女人的温哥华》
人生在选择中漫游——评加华作家曾晓文长篇小说《梦断得克萨斯》
隔着距离阅人阅世——加华女作家李彦作品《嫁得西风》评析
蹦极澳洲的中国骑士——刘奥小说论
寻找中的悲悯——论旅法华人作家鲁娃小说《女儿的四季歌谣》
错位中的温暖与坚守——旅法作家鲁娃中篇小说《诺曼底的红色风景》细读
温情谛视人间——旅法华文女作家鲁娃创作浅析
是为文人——评彦火《异乡人的星空》
当才情遭遇才情——评白舒荣《自我完成自我挑战——施叔青评传》
现当代文学篇
絮语中的雍容与智慧——论现代闲适小品文
还现代主义文学一个自然、健康的生态空间
三年成就一个亿万富翁
看生命灿烂地燃烧
用爱照拂人类的天空
积累的文化流动的传播——评《青石存史——“利马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的四百年沧桑》
守望是一种美丽
文化既在于一呼一吸间
后记:用生命贴近感知、理解文化及传播
《声像、文字中的文化读解与传播》:
旧的文化将内化为深层次的文化人格,新的文化表征着在新的社会文化中存活的现实主体,以最终达成新、旧两个文化系统的和谐共在。这时,分别对应也应对着作家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社会定位与感知的宇秀和露丝玛丽,分别担当了移民个体的两个文化个体的定位:宇秀是中国的,是曾经的、回忆的,在此内化成为人主体的文化内层;露丝玛丽是新移民,是当前的、现实的,获得外显并彰显为主要的社会行动符号。双重的文化符号就这样在策略性的分离中,分别发挥文化庇护功能,使新移民主体获得新旧与内外的有效支持。
(二)故国文化成为内核,客居国文化成就外延
文化与人类的关系除了表现在个体适应新的社会文化身份时的文化弥合与文化支持以外,文化的功用还彰显在异国他乡中对群体聚合、离散的左右上。
加籍华人新移民作家李彦用母语创作的长篇小说《嫁得西风》,就呈现了中华文化作用于海峡两岸移民,使二者在加拿大实现共处的现实图景。小说描绘出由台湾移民在多伦多发起了一个“中华妇女联合会”,而将一大批华人妇女集聚于其中的场景。面对同样陌生的北美土地,虽然曾因中国历史、政治、地域等原因造成两岸移民各自在地域、环境、具体生存背景的差异,在新的社会中的生存境况各不相同,但是她们却聚集在一起,形成由海外华人妇女组成的新的文化共同体。同宗同脉、同语言,深入地说是同文化成为她们人际交往的自觉比附,更成为她们新的社会关系的凝聚力,从而实现了中华文化群体在异国他乡的新的汇合。中华文化作为镶嵌在每个文化个体身心中的内核,在文化作为现实社会直接的规制性的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时候,仍然能将离散在海外的成员聚合在一起,从而呈现出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小说表现出文化在人的社会存在中的深层次作用:对于移居新的国度的移民来说,故国文化是其聚合的内核,移居国文化会附形于群体的外层,成为故国文化因移民生存环境的变迁所延展出的外延部分。中华文化在移民的聚合中继续呈现并发挥作用,同时,异国文化作为中华移民文化吸附的“亚文化”,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