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常识十五讲》对“诗词曲赋”常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以专题的形式编排成书,先讲韵文格律“三要素”,再分述诗词曲赋的体式、格律和写作基础知识,为古典诗词鉴赏和创作提供入门之阶。
对于热爱古典诗词的初学者来说,因对其中的韵律、体式、表现方法等了解不够导致的难以深入理解、看不懂“门道”等问题,《诗词曲赋常识十五讲》均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对热衷于创作古典诗词曲赋的读者来说,《诗词曲赋常识十五讲》更是很好的指南。书中每个专题不仅有大量举例,还有趣味练习、参考资料,内容十分丰富、实用。
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你也重燃读诗抑或写诗的热情?人生自有诗意,不如从头学起!
《诗词曲赋常识十五讲》,精讲诗词曲赋的体式、格律和表现手法,诗词鉴赏及创作者不可不知!
本书特点:
1.通俗易懂,作者于海洲先生是国内知名辞赋家,于雪棠女士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二人都有丰富的诗词曲赋教育及创作经验,其讲解贴近初学者心理,非常好读。
2.内容浓缩精当,将诗词曲赋*核心的知识编于一书之中,语言简洁,便于高效阅读。
3.书中不仅有大量举例,还有思考练习、参考资料,内容十分丰富、实用。
前言
诗词曲赋,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品中的精品,其经典作品誉称“世界一流”而毫无愧色。如今,生活越喧嚣、瞬变,心灵越需要静谧、安定。热爱诗词曲赋的人,正与日俱增。
然而,对于真正的诗词曲赋爱好者来说,其兴趣绝不止于“人生若只如初见”式的钟情于“唯美”语句,他们还要细细体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传统韵文艺术,是如何将法度、美感与深情融为一体;更要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美妙意境中感受汉语言文化的神奇魅力。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古典诗词曲赋外表的瑰丽多彩,是以押韵、平仄、对仗等要素架构和规范起来的。这些格律法度,对于才华卓越的行家来说,非但不构成束缚,反而成就了他们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研习并谙熟这些格律法度,就是探索诗词曲赋如何以内容和形式造就其整体意境的过程,对初学者阅读欣赏与执笔创作诗词曲赋,都极有裨益。将这些可以形之于笔墨的格律法度,读懂、学通、掌握、运用,再辅之以对经典作品的反复涵咏、体味,定能真正理解诗词曲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魅力。
本书的编著者,不仅是古典诗词曲赋的潜心研究者和教学者,更是热衷于写作而有成就的诗词家、辞赋家。对于初学者的困惑,其讲解带有现身说法的特征。每讲后面的参考练习,启迪读者进一步琢磨、思考,巩固所学。对于有志于创作的读者,附录的词谱、曲谱,方便实用。
本书语言精炼,知识准确,深入浅出,易于初学者接受,是很好的入门读物。一册在手,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李伟楠 2016年2月16日
于海洲,1946年生,辽宁昌图人。毕业于原辽宁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中学语文教师、老年大学诗词教师等职,现为《中华诗词》、解放军《红叶》特约校对,《中华辞赋》特约编委,《诗词世界》等多家刊物顾问。已出版《诗词曲律与写作技巧》《诗词曲韵宝典》《当代百家辞赋评注》《诗赋词曲读写例话》《怎样作赋》《老年大学国学参考教材》《诗词曲赋修辞技法》《诗词曲赋实用语法》等作品。
于雪棠,女,1972年生,辽宁抚顺人。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攻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出版有学术专著《周易与中国上古文学》《先秦两汉文体研究》,论文集《易庄居诗文丛论》,教材《中国散文》,合著《唐代边塞诗传》《诗赋词曲读写例话》《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参编多种教材,与其父合作编选当代诗赋曲联集多种。在研课题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庄子》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第一讲 押 韵
一、什么是押韵 2
二、古韵和今韵 5
三、古今用韵标准 10
第二讲 平 仄
一、什么是平仄 20
二、辨别入声字 23
第三讲 对 仗
一、什么是对仗 30
二、对仗的细类 32
三、对仗的讲究 33
第四讲 古体诗的讲究
一、什么是古体诗 46二、古体诗的体类 47三、古体诗的押韵 57四、古体诗的平仄 58五、古体诗的对仗 59
第五讲 近体诗的格律(上)
一、近体诗的分类与押韵方式 64二、近体诗的和韵 69
第六讲 近体诗的格律(中)
一、律句与对粘 78二、近体诗的律格 81三、近体诗的对仗 88
第七讲 近体诗的格律(下)
一、一三五不论 98二、孤平与拗救 99
第八讲 词的格律(上)
一、词与词的体类 108二、词调与词谱 111
第九讲 词的格律(下)
一、词的押韵 116二、词的平仄与对仗 121
第十讲 曲的格律(上)
一、什么是曲 132二、小令 133三、套数 137
第十一讲 曲的格律(下)
一、曲的押韵 142二、曲的平仄与衬字 144三、逢双必对 150
第十二讲 诗词曲常用技法(上)
一、起承转合 156二、开头结尾 158三、铺陈比兴 164四、绘景抒情 168
第十三讲 诗词曲常用技法(下)
一、点染烘托 174二、虚实动静 177三、寓意寄托 182四、议论理趣 183
第十四讲 赋的讲究(上)
一、什么是赋 190二、赋的体式 191
第十五讲 赋的讲究(下)
一、赋讲押韵 204二、赋的平仄与对仗 209
附 录
一、常用词谱 216二、常用曲谱 238
参考文献 244
第五讲
“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萌芽于一千四五百年前的六朝时期,到了唐代逐渐形成并定型。唐代相对先唐的古代,则为近,故称“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当今,相对于唐代,又过去了一千二三百年,当代之于唐,“近体”又成为“旧体”了,所以人们更习惯称“近体诗”为“旧体诗”;加上宋代的“词”,统称“旧体诗词”。但是,“旧体”之称不甚准确,因为“旧体”还应包含有“古体”(古风)在内,于是又有人称“近体诗”为“唐体诗”,因为唐代是“近体诗”发展的高峰阶段,几乎代表有唐一代文学成就。又因为“近体诗”是十分究格律的诗体,包括固定的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诸多格式,于是也称“格律诗”。还有人把“近体诗”与宋代盛行的“词”合在一起说,统称之为“中华诗词”。著名学者周汝昌则称其为“传统民族诗歌”(《范成大诗选·引言》),以标示格律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这种说法,也包括“古体诗”在内了。溯本追源,本书仍承用传统说法,以“近体诗”称之。
近体诗可分三种:(一)律诗;(二)排律;(三)绝句。这三种诗体,又都有五言和七言之别,也有用六言的,个别还有用九言的。诗,一个字叫一言。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近体诗主要是五言和七言。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以上是近体诗最为常见的形式。排律也有五言、七言之别,简称“五排”“七排”。就字数而言,律诗固定为八句,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即为排律,但必须是偶数句,如十二句、十四句、二十句,以偶数递增,多者可达一百句、二百句,无一定限制。因其“排偶”,故称排律。五排如杜甫有《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四十四句),刘禹锡有《武陵书怀五十韵》(一百句),白居易有《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二百句),因其是律诗的延长,故又称“长律”。
1. 五律。五言八句。从用韵上看有两种形式。首句不入韵(四个韵脚)者。如唐代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陈诗“戎”“雄”“中”“功”四字押韵,按“诗韵”(即“平水韵”的前身《切韵》或《唐韵》),属“上平声·一东”部。例中加横线的字表示押平声韵,加着重点号的表示今平声旧读入声字。
首句入韵(五个韵脚)者,如唐代郭震《塞上》:
塞外虏尘飞,频年出武威。
死生随玉剑,辛苦向金徽。
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
仍闻酒泉郡,已合数重围!
郭诗“飞”“威”“徽”“肥”“围”五字押韵,属“上平声·五微”部。五律因字数相对较少,韵脚不宜相隔过近,故以四韵为正格,五韵为別格。所谓“正格”“别格”,仅从韵数上区别体式而已,并无优劣之分,取用何种形式,全看写作需要。
2. 七律。七言八句。首句入韵(五个韵脚)者,如唐代祖咏《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 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祖诗“惊”“营”“旌”“城”“缨”五字押韵,属“下平声·八庚”部。首句不入韵(四个韵脚)者,如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但见文翁能化俗 ,焉知李广未封侯。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诗“州”“侯”“舟”“楼”四字押韵,属“下平声·十一尤”部。七律相对字数较多,韵脚相距为远,故以五韵为正格,四韵为别格。
3. 五排。每句五言,十句以上,偶数不定。一般首句不入韵。如陈子昂《岘山怀古》: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犹悲堕泪碣 ,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丘陵徒自出 ,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陈诗十二句,“都”“图”“吴”“枯”“孤”“蹰”六字押韵,属“上平声·七虞”部。
4. 七排。每句七言,十句以上,偶数不定。首句往往入韵。如白居易《泛太湖书事寄微之》:
烟渚云帆处处通,飘然舟似入虚空。玉杯浅酌 巡初匝 ,金管徐吹曲未终。
黄夹缬 林寒有叶,碧琉璃水净无风。
避旗飞鹭翩翻白 ,惊鼓跳鱼拨 剌红。
涧雪压 多松偃蹇,岩泉滴 久石 玲珑。
书为故事留湖上,吟作新诗寄浙东。军府威容从道盛,江山气色定知同。报君一 事君应羡,五宿澄波皓月中。
白诗十六句,“通”“空”“终”“风”“红”“珑”“东” “同”“中”九字押韵,属“上平声·一东”部。
5. 五绝。是五律的一半,五言四句。首句不入韵者,如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 层楼。
王诗“流”“楼”二字押韵,属“下平声·十一尤”部。
首句入韵者,如唐代令狐楚《从军行》:
胡风千里惊,汉月五更明。纵有还家梦,犹闻出 塞声。
令狐诗“惊”“明”“声”三字押韵,厲“下平声·八庚”部。与律诗相同,五绝以二韵为正格,三韵为别格。
6. 七绝。七言四句。首句入韵者,如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诗“销”“朝”“乔”三字押韵,属“下平声·二萧”部。首句不入韵者,如唐代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上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 夜征人尽望乡。
李诗“霜”“乡”二字押韵,属“下平声·七阳”部。
以上这三种诗体,其押韵方式是一样的:即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一般也不许通押;通常都押平声韵,不可重韵;韵脚的位置都是固定的,首句或入韵或不入韵,其余偶数句收脚必须押韵。这是近体诗押韵的基本规律。然而,凡事又都有例外,也有仄韵绝句和仄韵律诗。仄韵五绝相对较为容易见到,仄韵七绝甚少,仄韵五律、七律,则不多见,仅各举一例。仄韵五绝,如唐代顾况《忆鄱阳旧游》:
悠悠南国 思,夜向江南泊。
楚客断肠时,月明枫子落。
顾诗“泊”“落”二字押韵,属仄类“入声·十药”部。加波浪线的字表示押仄声韵。仄韵七绝,如唐代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诗“八”“杀”“甲”三字押韵,属仄类“入声·八黠、十七洽”部通押。仄韵五律、七律,虽都不多见,但既然有之,也应允许占近体诗一
“锥”之地。仅举唐代韩偓《意绪》为例:
绝代佳人何寂寞!梨花未发 梅花落。
东风吹雨入西园,银线千条度虚阁。
脸粉难匀蜀酒浓,口脂易印吴绫薄。
娇饶意态不胜羞,愿倚郎肩永相著。
韩诗“寞”“落”“阁”“薄”“著”五字相押,属仄类“入声·十药”部。
上举仄韵律诗,仅从韵律上看,看不出与古体诗有多大差别;之所以是近体而非古体,不能只从押韵上来区分,而在于平仄声律,即律诗还要合乎一定的声律要求。
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按和韵诗有三体:一曰依韵,谓同在一韵中而不必用其字也。二曰次韵,谓和其原韵而先后次第皆因之也。三曰用韵,谓用其韵而先后不必次也,如唐韩愈《昌黎集》有《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是已。”钟鸣鼓应,唱和传情,古已有之。《诗经·郑风·萚兮》云:“倡,予和(h-)女(汝)。”《荀子·乐论》曰:“唱和(hè)有应。”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人之常情也。诗人之间互相赠答,彼此唱和,乃文坛雅事。据北朝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载,唱和诗当滥觞于北魏王肃夫妇。洎乎唐,则唱和诗极为盛行。中唐之元(稹)、白(居易)唱和颇多,且动辄百韵,张籍有曰:“醉后齐吟唱和诗。”(《哭元九少府》)晚唐之皮(日休)、陆(龟蒙)更是推波助澜,曾留下《松陵集》唱和诗集。以后历代,亦均有唱和诗流传。
和他人诗,有若干名目和方式。和诗之初,只是诗意上的唱和,并不一定用对方原诗的原韵或原韵脚。如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蜃散云收破楼阁 ,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 行。
好著丹青图写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张籍《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
画得 江城登望处,寄来今日到长安。
乍惊物色从诗出 ,更想工人下手难。
将展书堂偏觉 好,每来朝客尽求看。
见君向此闲吟意,肯恨当时作外官。
白居易原诗用“下平声·七阳”韵,张籍和答白诗,用“上平声·十四寒”韵,只是意思上相和,不关押韵。
和诗,至元白才开始用原韵或用原韵脚。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时有唱有和,有杂拟追和之类而无和韵者。唐始有用韵,谓同用此韵;后有依韵,然不依次;后有次韵。自元白至皮陆,其体乃全。”与今之说法互有异同。
和他人诗,并用其原韵,叫作和韵。和韵可分为“依韵”“用韵”“次韵”三种。
1. 依韵。和他人诗的用韵,与原诗同在一个韵部中即可,不必用原韵脚之字,束缚较小。如苏轼《陌上花》三首,其一曰:
陌上花开蝴蝶 飞,江山犹是昔 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宋代晁补之《陌上花》八首,其三曰:
娘子歌传乐府悲,当年陌上看芳菲。曼声更缓何妨缓,莫似东风火急 归。
清代钱谦益也有《陌上花乐府》和之:
陌上花开正掩扉,茸城草绿雉媒肥。狂夫不合 堂堂去,小妇翻歌缓缓归。
清代柳如是亦有《奉和陌上花》三首,其三曰:
陌上花开花信稀,楝花风暖锫抟隆2谢ê兔未勾剐唬趿缛嘶夯汗椤?
苏原诗韵脚为“飞 ”“非”“归”,晁和诗韵脚为“悲”“菲”“归”,钱和诗韵脚为“扉”“肥”“归”,柳和诗韵脚为“稀”“衣”“归”,和诗与原诗只有一个“归”字相同(也可以不同),其余则完全不同(但同在“上平声·十灰”部)。依韵较宽,束缚不大。
2. 用韵。用他人的韵写诗,但不依照原韵脚的先后顺序,仅用其韵脚所用之字。如苏轼《陌上花》三首,其二曰: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来。若为留得 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晁补之以《陌上花》八首和之,其七曰:
云母蛮笺作信来,佳人陌上看花回。妾行不似东风急 ,为报花须缓缓开。
苏原诗韵脚依次为“开”“来”“回”,晁和诗韵脚依次为“来”“回”“开”,用字全同而次序不同。束缚比依韵要大。
3. 次韵。也称“步韵”,是要求严格、难度最大的一种和韵法。不仅要用原诗韵脚的字,还必须全按原诗韵脚的先后顺序,不能错乱。《旧唐书·元稹传》引其自叙:“居易雅能诗,就中爱驱驾文字,穷极声韵,或为千言,或五百言律诗,以相投寄。小生自审不能过之,往往戏排旧韵,别创新辞,名为次韵相酬,盖欲以难相挑。”阐释次韵甚详。如白居易《赠杨秘书巨源》:
早闻一箭取辽城,相识 虽新有故情。
清句三朝谁是敌 ,白 须四海半为兄。
贫家薙草时时入,瘦马寻花处处行。不用更教诗过好,折 君官职 是声名。
元稹《和乐天赠杨秘书》:
旧与杨郎在帝城,搜天斡地觅诗情。曾因并句甘称小,不为论年便唤兄。刮骨直 穿由苦斗,梦肠翻出 暂闲行。
因君投赠还相和,老去那能竞底名?
元和诗韵脚与白原诗韵脚“城”“情”“兄”“行”“名”五字全同(“下平声·八庚”),而且先后次序也一样。
次韵不限于酬答对方,有时用前人诗作的韵,也有时用自己写的某首诗的韵。次韵和前人的,如苏轼仰慕陶渊明,集中多有次其原韵之作。用自己的诗韵作诗又称“叠韵”。如柳亚子《咏史十首呈愚公先生仍叠匡字韵盖十一到二十叠矣》,其韵脚全是“匡”“肠”“阳”“王”“霜”。自己叠用自己诗的韵,也可以称“用韵”,如柳亚子前有《中秋后十日喜剑华过访》七律一首,以“来”“开”“才”“杯”四字依次押韵,其后相继以“用前韵”“三用韵”“四用韵”“五用韵”……直至“二十一用韵”,共写了21首,全用这四个字押韵,且次序不变。(见柳亚子诗文集《磨剑室诗词集》)这种自和自的“叠韵”或“用韵”,本质上与“次韵”“步韵”没什么两样,只是和自己与和他人之别。
今之唱和,亦多为传递友情,但也不乏元稹所谓“以难相挑”之意。编者曾为诗曰:“岂亚桃园逢谢李,真如笔阵斗孙吴。”(《筹编〈菁莪居抒怀唱和集〉赓原韵》)还有一层,若众人以同体同韵咏同一题材,则更有助于比较提高,促进诗艺,看谁能“别创新辞”。当然,和韵(尤其是“次韵”)更增加了“律”的束缚,给创作带来难度。因此,曾有人表示反对。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之二《诗评》引“沧浪诗评”曰:“和韵最害人诗。”今亦有名流谓和韵为“作茧自缚”而反对之,然观其作品亦时有和韵者。可见反对是一回事,实践又是一回事。也许“存在就是合理”是有道理的。其实,任何一种艺术讲究,都有一定的难度,没有难度便无艺术,诗律本身就是不小的束缚。能否作出好诗,主要还在于作者的学识和才艺,大可不必对和韵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古往今来,名家大家,代代有和韵佳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