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而文明的国家。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史学家和散文家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史著和历史散文。从先秦至近代,中国有着完整的历史记载,一部二十四史,就足以证明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五千年文明史是何等的辉煌。
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是我们的先哲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中国人尊重历史,敬畏历史,须臾不敢忘记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因此,中国人从来就爱读史著,喜谈历史,这也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主要是把历史典籍作为宝贵史料来阅读和剖析,从中寻绎历史的真相和发展轨迹。
前言
李谔
上隋高祖革文华书
李延寿
宋武帝本纪
檀道济传
萧统传
孔范传
苏绰传
姚思廉
梁武帝本纪
房玄龄
羊祜传
阮籍传
嵇康传
谢安传
王羲之传
陶潜传
魏徵
隋炀帝纪
韩擒虎传
辛公义传
谏太宗十思疏
李世民
答魏徵手诏
令狐德棻
庾信传
朱敬则
陈后主论
骆宾王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潘好礼
徐有功论
吴兢
戴胄力谏唐太宗
唐太宗不行诈道
张九龄
开大庾岭路记
李邕
谏以妖人郑普思为秘书监书
刘谏
长孙皇后贺太宗
唾面自干
李白
与韩荆州朝宗书
李阳冰
《草堂集》序
李华
吊古战场文
中书政事堂记
元结
与吕相公书
独孤及
吴季子札论
柳伉
请诛程元振疏
柳识
吊夷齐文
梁肃
周公瑾墓下诗序
陆贽
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
权德舆
两汉辩亡论
刘肃
唐太宗立太子
韩愈
祭田横墓文
祭十二郎文
《张中丞传》后叙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论佛骨表
柳子厚墓志铭
吕温
张荆州画赞并序
刘禹锡
华佗论
《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
柳宗元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送薛存义序
段太尉逸事状
桐叶封弟辩
李德裕
唐玄宗阻焚库积
李翱
题《燕太子丹传》后
杨烈妇传
裴潾
谏宪宗服金丹疏
殷侔
窦建德碑
杜牧
阿房宫赋
李商隐
李贺小传
孙樵
书何易于
书褒城驿壁
皮日休
读《司马法》
罗隐
英雄之言
刻严陵钓台
刘昫
唐太宗本纪
则天皇后纪
狄仁杰传
郭子仪传
李想传
来俊臣传
牛希济
崔烈论
《文史合璧:隋唐五代卷》:
唐王朝享祚289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国家的统一,社会的长期安定,经济的高度繁荣,为唐代文学、史学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唐代文学以诗歌的成就和影响为最大,是王国维所说的“一代之文学”。紧随其后的,是唐文、唐传奇(小说),还产生了曲子词、变文、俗讲等新文体。
唐文比较集中地辑录在《全唐文》里。清代嘉庆年间由董诰(乾隆进士)等奉诏编成的《全唐文》,收入唐五代文约两万篇,作者三千余人。另外,后人辑有《唐文拾遗》、《唐文续拾》、《唐代墓志汇编》、《全唐文补遗》、《全唐文补编》等,又新增文章一万两千多篇,作者近两千人。其数量不可谓不宏富。当然,更重要的是,唐文中的不少杰作佳构,已被后代人奉为楷模、典范,成为中华文化宝库里的奇珍异宝。
唐文(广义的散文)由骈体文和散体文(狭义的散文)两大类组成。骈体文是以讲究对仗的四字句和六字句为基本句式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声调和谐、运用典故和辞藻华美。东汉后期,骈体文逐渐形成,至南北朝,骈体文已蔚为大观,单行只句的散体文已不多见。唐代前期,骈体文仍被普遍使用。自初唐“四杰”始,骈文开始出现一些新变化,注意避免刻板、僵硬的写法,注意表现骨力的刚健和活泼的生气,像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都被当时及后世所广泛传诵。盛唐时期,骈体文风有了进一步的改变,人们写作时运散入骈,力求化板滞为灵动,少用典而多白描,加强抒情性,克服骈体文常有的徒有华美外表、思想内容贫乏的弊病。中唐时期,骈体文的流行趋势减弱,散体文日渐为众多作家所采用。此时的骈文作家,以陆贽为最有成就。其奏议,比较彻底地汰除了传统骈文浮艳的辞藻,不用或少用故实,表现出情感真挚、平易畅达的特点,其代表作《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奉天改元大赦制》等向为人们所称诵。晚唐五代时期,由于韩柳古文运动的衰落,骈体文写作又有抬头,代表作家有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以及后蜀的欧阳炯等人。他们提倡的是以四字句六字句交错运用的四六文,词采繁缛,对偶精切,用典深僻,风格浮艳浓丽。其中,李商隐的骈文成就最高,《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说“李商隐骈偶之文,婉约雅饬,于唐人为别格”。其骈文虽属对精工而能婉曲达情,常在骈句中参以散句,转换自然。
唐代散体文(狭义的散文)的源泉是先秦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和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们都以散体为主,虽间有对偶的句式,乃是无意为之,也不占很大比重。唐代前期,骈体文是普遍使用的文章样式,虽有初唐的陈子昂提倡复古,玄宗天宝年间的李华、萧颖士提倡写朴素自然的散文,但并未产生重大、全面的影响。陈子昂、李白、王维、元结等人,是韩愈、柳宗元之前写出较好散文的重要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