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年度热点(2015)/儒家中国年度系列丛书
定 价:77 元
丛书名:儒家中国年度系列丛书
- 作者:任重 编
- 出版时间:2016/12/1
- ISBN:9787533474300
- 出 版 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B222.05
- 页码:520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近年来,儒家在当代中国思潮中异军突起,再次自成一家,与自由派、新左派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儒学年度热点(2015)/儒家中国年度系列丛书》主要选辑2015年度发生在儒学领域的重大思想文化热点,既包括学术论文,也包括文化评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儒学新进展情况和现状,见证当代儒家重大事件,第一时间展示中国儒学的探索性思想成果。
《中国儒学年度热点(2015)/儒家中国年度系列丛书》作者主要是当代儒家的代表性学者,皆在学术思想界和社会文化界极具影响力。《中国儒学年度热点(2015)/儒家中国年度系列丛书》依托当前声誉日隆的“大陆新儒家”思想平台儒家网出品。
曾几何时,有些人误以为儒学就是博物馆中陈列的服饰器皿、历史书上记载的嘉言懿行或者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说教,与现时代的实际状况没有太大关联。其实,这是对儒学的误读、偏见和扭曲。即便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儒家也没有放弃“显诸仁,藏诸用”的务实精神。有的儒者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有的儒者与时偕行,经纶世务;有的儒者独善其身,退藏于密。儒门广大,各人的抉择自然有所不同。无论立德、立功,还是立言,都要立足具体的历史阶段,做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而不是巧言令色、曲意逢迎。前贤有言:“天下事皆吾儒分内之事。”这是何等的气魄!
本来,儒家并没有新旧之分,只不过是针对新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形成了新的理论架构,开创了新的学术派别,这才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历史上,以韩愈、李翱为首的儒者对佛老之学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开启了一支新的儒学力量。它立足华夏世界的文化传统,有鉴别地吸收域外文化的合理之处,推陈出新,最终汇聚为宋明道学。无论学界对宋明道学进行理学、心学、气学或其他方式的解读,都无法回避它的共通之处。后来有学者将宋明道学称为“新儒学”,借以区别韩愈、李翱之前的儒学派别。
20世纪以来,儒家必须全面回应“现代化”的挑战。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新文化运动是儒家浴火重生的重大机遇。无论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右翼”重要人物梁漱溟,还是主张“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的张申府,以及其他或左或右的学者文人,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儒家的历史遗产。2015年,学界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可谓仁智互见。有的学者认为它不是启蒙运动,有的学者认为它为新中国提供了奠基石,有的学者认为检验了“新传统主义”和“反传统主义”的实力,有的学者希望以此作为契机“重建孔家店”,还有学者从“个人自由”和“家庭价值”的人为割裂入手反思新文化运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更加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为儒学复兴提供有力支持。
有时候,刻板的学术研究会对学者之间的身份认同构成干扰。现代新儒家内部的诸多分歧也源于此。从话语范式、方法论和理论导向等方面来看,海外新儒家有其创新之处。但是,他们的创新并不能成为评判一切的准绳。大陆新儒家有其生存空间、生活样态和实践方式,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远非海外新儒家所能完全理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统合“文化中国”的合理因素,这些是大陆新儒家关注的焦点。2015年,关于“大陆新儒家”的身份认同引发了一场空前的辩论。我们不能因为大陆新儒家没有援引海外的儒家学者惯用的西方价值体系,就质疑其儒家身份的合法性;我们更不能因为大陆新儒家激活诸如“王道政治”等古老观念,就质疑其应对“现代化”挑战的能力。旧的“冷战”已经过去,历史并没有终结,文明冲突此起彼伏,“新冷战”初见端倪。大陆新儒家以“常道”应对“变化”,视野开阔,志向远大,既要消除“亡国”的危机,又要杜绝“亡天下”的隐患,因而能够有效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
任重,哲学博士,儒家网总编暨“儒生文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
“大陆新儒家”
【李明辉】
我不认同“大陆新儒家”
【干春松、白彤东、李存山】
港台新儒家未必切近大陆现实
【曾亦、方旭东】
港台新儒家对传统中国政治肯定得太少
【唐文明】
“回到康有为”与大陆台湾新儒家之争
【方朝晖】
“大陆儒学新思潮”比“大陆新儒家”更具包容性——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新年座谈会记录
【任锋】
儒者不能只定位为学院派知识分子——谈港台新儒家与大陆新儒家(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儒学座谈会记录之二)
【任文利】
从余英时的“儒家的死亡之吻”到李明辉的“大陆儒学观”——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新年座谈会记录
【李存山、赵广明、黄裕生、罗传芳】
大陆儒学何去何从:要能安中国人之心,也要能安世界人之心
【干春松、陈静、方旭东、陈霞、赵法生】
大陆儒学何去何从:必须面对西方的挑战,做出自己的解释
【刘晨光】
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看大陆新儒家
【陈明】
大陆新儒家的问题意识、话语范式、思想谱系都已经成型——在原道书院
成立仪式暨传统复兴进程中的“大陆新儒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姚中秋】
大陆儒学之新气象——《天府新论·儒学卷》(2013~2014)序言
【陈赞】
“文明论”视野中的大陆儒学复兴及其问题
【李明辉】
关于“新儒家”的争论:回应《澎湃新闻》访问之回应
中国历史上为何没能开出民主制度?
学者应如何参与政治
【秋风】
驳李明辉:谈儒家,先跳出历史终结论
【杨儒宾】
大陆新儒家的“光谱”应更广
【黄玉顺】
论“大陆新儒家”——有感于李明辉教授的批评
【赖锡三】
“大陆新儒家”与“港台新儒家”的“两行”反思
【蒋庆】
王道政治优胜于民主政治
儒家思想与中国改革
反思新文化运动
同性婚姻合法化
儒家与女性
复旦学生“驱逐刘清平教授”
《中国儒学年度热点(2015)/儒家中国年度系列丛书》:
大陆新儒家的问题意识、话语范式、思想谱系都已经成型——在原道书院成立仪式暨传统复兴进程中的“大陆新儒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来源:儒家网
时间:2015年4月3日
我也被李明辉扫了一下,躺枪了。我跟他很熟,他提出这个问题有偶然有必然。偶然是什么呢?他忠诚于牟先生的那套想法,同时性格非常自负。他曾经在我面前说林安梧作为牟先生亲炙弟子却大谈什么后新儒学,情感上就说不过去,儒家讲究“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嘛。从这个角度来说,明辉兄虽然是海归,情感、理念还是非常之儒家非常之中国!他用自己极富个性的语言方式通过澎湃这个平台把大陆儒学和港台儒学用对立的关系呈现出来,是很有些偶然性的。
必然的地方是什么?必然的地方就是大陆儒学到今天确实已经是轮廓初具,从方法论到问题意识,到话语范型,到思想谱系都可谓隐约成型。当年方克立提出这个概念是试图从政治上加以否定,这次李明辉否定这个事实,却是从学理——我个人认为还有意气,都表现出某种吊诡的味道,颇堪玩味!
李明辉问题实际可以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大陆儒学作为事实能不能成立?二是大陆儒学的学术论述和价值取向可不可接受?第一点,他没明说,但倾向于否定,大陆有些学人也有呼应,基本也是这个意思。第二点,价值取向可不可以接受,他以及大陆一些自由派学者的或仍然受80年代思维主导的儒家研究者基本倾向否定拒斥。他这个话题之所以在大陆产生那么大反响,原因在此。就在今天同一时间,台湾中研院文哲所也在举行一个座谈,讨论大陆新儒学这个问题。前几天几个朋友看到议程表,说这些人都属于牟系,跟李明辉是一拨的,估计不会有什么新声音冒出来。
现在我就从前面讲的两个层面来说说这个问题。
当然,我认为大陆新儒学这个概念是可以成立的。因为目前大陆儒学在学术研究和思想论述等方面表现出了一些既不同于此前的中哲史也不同于现代或港台新儒学的特征特质。这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描述、概括或认知。第一是问题意识不同。港台新儒学关注的是中西的问题,大陆新儒学关心的是古今问题。以前有种化约古今中西问题的方式,就是把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制度甚至经济的关系类型或差异说成是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差异或者农业文明与工商文明的关系差异——这是荒谬的。我这里讲的问题意识由中西问题到古今问题的转换是什么意思呢?港台新儒家处理的中西问题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是在面对西方文化强势威压时对自己文化传统进行某种论述和论证,以重建其知识和价值上的合法性。它基本的解决路径或修辞方式,一是会通中西,如西方讲自由我们也讲等等;二是强调中国文化另有特点,虽有所短亦有所长,如西方重物质我们重精神之类。在他们那里西方是思考的语境,不仅问题是它们给出的,参照系也由它们提供。像冯友兰以新实在论讲理学、贺麟用新黑格尔主义讲心学,最典型的则是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和唐君毅四君子宣言讲的内圣开出民主科学的新外王的问题。
但是大陆新儒家所关注的问题不再是中西文化关系,而是儒家作为历史上主流的文化传统,在今天怎么发挥作用?如何去应对解决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政治价值奠基、社会认同维持以及个体身心安顿这样一系列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是每一个国家民族在进入现代性时所必然遭遇面对也必须加以应对解决的问题。曾经有两种宏大叙事支配着我们的思维,一种是革命话语,一种是启蒙话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