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徽商称雄明清商界六百余年,俗语“无徽不镇”“钻天洞庭遍地徽”都是对徽商社会影响的描写。明代小说“三言二拍”中多处对徽商进行描写,《大清盐商》中的主人公汪朝宗就是以徽商江春为原型。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中对徽商的描写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徽商有哪些广为人知的事迹?徽商主要经营哪些行业?徽商的成功之道是什么?……为了让大家加了解、认识徽商,《经营之道》以尊重历史事实为前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趣味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解密徽商。
第一章 儒商风度:徽商的经营观念
一、效益观念
二、竞争观念
三、质量观念
四、信誉观念
五、信息观念
六、途程观念
第二章 顺势而为:徽商的经营方式
一、资本组合,形式多样
二、行商坐贾,并行不悖
三、产销一体,赊销赊购
四、囤积商品,待价而沽
五、商牙结合,操纵市场
六、不顾禁令,海上走私
第三章 左右逢源:徽商的环境营造
一、谋求权势之交
二、结好文人学士
三、热心公益事业
四、徽商店堂文化
五、徽商柜台艺术
六、徽商广告促销
第四章 贾而好儒:徽商的主要特色
一、拥有较高儒学素养的商帮
二、坚持儒家的选人用人之道
三、遵循儒家的道德规范经商
四、善于总结经验以服务后人
五、把业儒人仕作为终极关怀
第五章 重教兴文:徽商的儒雅风范
一、徽商对教育机构的创设维护
二、徽商对士子束修膏火的捐输
三、徽商对士子科举的扶持资助
四、徽商对扬州教育发展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经营之道》:
徽商收集市场信息,可谓不遗余力。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利用“伙计”充当耳目。伙计除经办具体商务外,还负有收集商业信息的责任。
二是在商品运销的各个重要口岸设立办事机构,互通行情。如1911年,黟县木商江辅卿、范蔚文、孙毓民合股经营木业,派人携款前往赣南吉安、泰和等山区收购木材,然后通过赣江、鄱阳湖由湖口转入长江,经彭泽、安庆、无为的凤凰颈,转巢湖运抵合肥,并在合肥设“森长源”木行销售。为了及时掌握沿途木材市场的行情,他们曾先后在凤凰颈、大通、巢湖等地派驻专人搜集信息。
民国年间,徽人叶秀峰等九人集资的屯溪“庆记纱布行”开业后,即派人分驻芜湖、上海。“庆记纱布行”派驻芜湖、上海的人员不单纯管进货,更重要的是了解市场信息。商品畅滞变化,行情涨落,他们随时用电话、电报通知。该店经理叶秀峰曾得意地说,上海、芜湖棉纱、绸布每天行情变化,我当晚便能知道。
三是通过同乡、同业会馆和公所了解市场信息。
徽商在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和运河沿岸的各重要城镇几乎都建立了公馆和公所。会馆和公所是徽商的联络、计议之所,同时也是他们互相交流信息的重要场所。
四是通过宗谊、族谊,联络各地的同宗、同族人氏,了解市场供需情况。“四方诸族”是他们取得可靠商业信息的重要来源。
徽商的经营活动,是在充分把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展开的。
首先是根据市场信息,选择经营地点。徽商的行踪“几遍宇内”,从繁华的大都市到偏僻的乡村海岛,从江南到塞北,从汉人的居住地到少数民族聚居区,都有他们活动的足迹。如歙县商人郑崇宗,壮年时曾客游大梁(今开封),后来又寓居金陵(今南京);吴肖甫,先是从父经商于楚(今湖南、湖北等地),后又经商于广陵(今扬州)。再如许孟洁,弱冠即经商于六安团山郾,后来转徙于寿春(今安徽寿县)之正阳镇。
之所以如此,正如徽州宗谱中所说:善治生者,不惟任时,且惟择地。
经营地点的选择,对商人的经营活动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很多徽商都善于通过对地区间市场供需情况的了解,灵活地选择经营地点。徽商在不同的时期经营于不同的地点,可以说,这是他们在把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确定的。
其次是根据市场信息,选择经营项目。明代歙县商人程澧在决定从贾时,做了一次远游:“东出吴会尽松江,遵海走维扬,北抵幽燕”。通过这次市场调查,天下“万货之情”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上,他决定:东吴饶木棉,则用布;维扬在天下之中,则用盐;吾郡瘠薄,则用子钱。
即是说,在江南,由于棉织业发达,则做布生意;在扬州,由于地处天下之中,则经营盐业;徽州贫穷,则可经营典当业。实践证明,他的这种分析是完全正确的。所以不仅自己“加故业数倍”,而且“诸程并以不赀起”,带动了同族一大批人致富。
明代歙县商人阮弼,初来芜湖,看到这里舟车辐辏,信息灵通,决定在此创业。当时芜湖市场的其他行业均有人经营,唯独缣帛一项无人问津,于是他决定经营此业。因独家经营,无人竞争,阮弼获利数倍。后来彩色缣帛旺销,阮弼看中时机,招募一批募工,在芜湖开设染局,经营彩色缣帛,结果又大大发了一笔财。阮弼能根据市场信息,果断决策,反映出他有较高的经营谋略。
第三是根据市场信息,预测某种或某类商品的销售趋向。在这类商品滞销时用低价购进,待畅销时再以较高的价格售出,从中获利。这方面,徽商做得十分出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