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4卷,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
定 价:158 元
- 作者:李红岩,于沛
- 出版时间:2015/12/1
- ISBN:9787516165898
-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A811.692
- 页码:490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6卷本的第4卷,主要内容是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作者从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对资产阶级史学思想的批判、“五朵金花”: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丰硕成果、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发展、拨乱反正与史学界的思想大解放等方面,阐释了新中国史学曲折的发展道路。此外,作者对新中国前17年史学的基本估价、历史动力问题、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重大理论问题,也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
李红岩,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网总编辑,《历史研究》主编。
于沛,1944年生于天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1992年起领取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央马工程重点课题“史学概论”“世界现代史”首席专家。研究方向是史学理论暨史学史。近年出版专著有《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历史认识概论》《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经济全球化和文化》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百余篇。
绪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概述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基本历程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相一致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对晚清“新史学”的超越
第四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中国革命史息息相关
第五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息息相关
第六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息息相关
第七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科学的学术形态
第八节 社会性质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话语之源
第九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思想贡献
第十节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任务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新中国的性质与文化定位
一 新中国的性质
二 新中国的文化定位
三 知识分子对新中国的态度
第二节 新中国对学术思想的变革
一 对教学课程的变革
二 新型历史研究机构的设立
三 理论与史学刊物的创办
四 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强调
第三节 非马克思主义史家向马克思主义史学靠拢
一 实证型史家由“史论结合”而提升境界
二 史学家的自我思想改造
三 唯物史观在20世纪50年代全面主导史学研究
第二章 对资产阶级史学思想的批判
第一节 电影《武训传》大讨论
第二节 批判胡适思想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经典案例(上)
第一节 古史分期·中国封建社会
一 西周封建论
二 战国封建论
三 魏晋封建论
四 春秋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西汉封建说、东汉封建说
第二节 古史分期·中国奴隶社会
第三节 古史分期·亚细亚生产方式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经典案例(下)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
第二节 农民战争问题研究与讨论
第三节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第四节 汉民族形成和民族关系问题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曲折与拓展(上)
第一节 曲折中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一 史学界的“反右派”斗争
二 “史学革命”与“厚今薄古”
三 批判“史学修正主义”
第二节 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讨论
第三节 史论关系研究
一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
二 20世纪70年代后的讨论情况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曲折与拓展(下)
第一节 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
一 重新评价曹操
二 怎样评价李秀成的“变节”
三 评海瑞与批《海瑞罢官》
第二节 新中国前十七年史学评估
第七章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路
第二节 以标准与分期为核心的讨论
第三节 应对现代化主题
第八章 在一体多样中开拓进取
第一节 新时期的时代与思潮背景
第二节 应对“史学危机”
第三节 回应时代呼唤
第四节 走进历史和历史理论的深处
第五节 从历史发展动力到历史创造者
第六节 从评析新儒学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第七节 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
第九章 史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第一节 历史比较方法
第二节 历史系统研究法
第三节 跨学科研究方法
一 社会历史学方法
二 心理历史学方法
三 历史地理学方法
四 人类学方法
五 其他学科方法
第四节 历史计量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4卷/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
自由马克思主义者,虽然徘徊于第三条道路上,但客观上也是以论证中国社会的独特性为依归。
中国托派虽然高举列宁学说,却以论证托洛茨基的观点为职志,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忽略中国社会的独特性,强迫中国社会与历史遵从他们的“逻辑序列”。他们必欲认定中国社会为资本主义所主导,因为只有这样才与“国际大势”相一致。围绕这一基本点,中国托派之间也相互争吵和谩骂,在奴隶制等问题上观点分裂,但万变不离其宗,最后还是在于说明托洛茨基理论的“正确性”和“唯一性”。
相对来说,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战,不仅规模小,而且还带有某种程度的神秘性。这个问题的关键,正如何干之所指出的:如果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侵入之前,中国是一个亚细亚社会,那么,“帝国主义侵略也就是有益无害的美事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就子虚乌有了”。因此,新思潮派着力回击了中国是亚细亚社会、静止不动的观点,并由此而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认识,揭示了中国历史的诸多特点。无论是郭沫若、王亚南的原始社会说,还是吕振羽的早期奴隶制说,虽然观点不同,作用却是一样的,即破除神秘性,揭示独特性,强化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结合的深度。事实上,中国史家深入细致地研讨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广义政治经济学以及东方社会理论,乃始于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探讨。
……